2009年06月17日 08:11:49 来源:新华网安徽频道
记者 徐栩
根据刚刚公布的2009-2010年中央国家机关汽车协议供货商名单,国务院、中央各部委、国务院直属部门和中直机关今后将开始招标采购宝马汽车作为政府公务用车,世界顶级品牌宝马首次成为中国“官车”。

资料图片
宝马入选官车 触痛公众神经
报载,此次宝马被纳入国家公务用车的视野,基于几个因素,如:政府看中宝马在满足公务用处特别方面的能力,比如警务用车,宝马有和全球警务机构50多年合作的经验;宝马的低油耗、低排放,符合政府节能环保的要求;宝马近年来在中国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公益活动,建立了慈善基金等等。
从排量以及价格标准来看,与当前政府采购高档车市场上占大头的奥迪相比,宝马并无不妥。进一步地,此次入选的是国产化的华晨宝马,也完全符合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须使用国产汽车的相关规定。
不过,在网上疯传“宝马入选官车”消息的同时,民意开始呈一边倒态势,认为充满富贵与霸气的宝马车,难当“官车”大任。公众的声音大致如下:
无益于维护政府形象。近年来,频发的宝马撞人事件,让公众将炫富、无良、暴发户等字眼贴在了宝马车主身上,连带地,宝马不仅是世界顶级品牌的象征,也印上了“富人”和“霸权”的标签。有网友说,官员乘坐宝马车,给人以耗费公款享乐的感觉与印象。即使形象再好的官员,当他们开上宝马奔驰时,不论在实际距离上,还是心里距离上,都离群众越来越远。
助长官车“升级”之风。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公车采购应主动降低档次并严格限量与纳税人共渡时艰才是。相形之下,宝马纳入官车采购名单,无疑是在背道而驰。公车升级的口子是否会因此被打开,豪华官车会否从此顺理成章起来,令人心生忧虑。扬子晚报评论认为,放在城市公交车还如此拥挤,早该报废的公交车还在带病运行、超龄行驶甚至不乏安全隐患的背景下,官车优先升级“宝马”,更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

资料图片
买国产车,政府采购理当带好头。国际上,政府采购偏重本土企业和自主品牌已成惯例,加拿大、欧盟、美国就是如此,韩国的公务用车量也是清一色的国产品牌,其中现代车居于首位。反观我国,政府出面公然购买宝马,叫国民怎么去支持民族品牌?新华网友“静坐思”直言:如果省长坐奇瑞,不信厅长敢坐宝马。要百姓爱国,领导要带头啊。
宝马遭公众责难的背后

资料图片
宝马入选官车,引起如此大的民愤,恐非有关部门所愿。公众反对宝马成为官车的理由,也条条在情,处处在理。不过,触痛公众神经的,仅仅是因为宝马品牌本身吗?
有网友戏言:我骄傲,我有幸生在了一个连仆人都开宝马的先进国度。深究之下,网友传达的原来是对人民公仆作风的质疑,对公车奢华、公权腐败之风的不满。
长期以来,公务用车数量庞大、标准超高,乃至公车私用,早已为诟病。早在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出台了《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部长级干部配备排气量3.0L以下、价格45万元以内的轿车;副部长级干部使用排气量3.0L以下,价格35万元以内的汽车;一般公务用车配备排气量2.0L以下,价格25万元以内的轿车。十多年来,这一标准成为各级政府公车配备指南。
然而,即便有如此高的公务车配备标准,仍然挡不住超标准购置高档汽车的现象。今年2月,网友曝光了一份重庆九龙坡区“公车采购清单”,清单中列出了约400辆车,其中包括奥迪、别克等豪华车。有网友质疑江津供排水站花23.98万元买了一辆本田CRV车,该站白站长颇为委屈:“这个车哪里贵嘛!” 而按照《重庆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业务车辆管理暂行办法》,业务用车配置标准为:排量限制为1.8升以下(含1.8升)、价格20万元以内。
江西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路面设备招标,规定只有洋品牌才能参与投标。图为新华社当时为新闻配发的漫画。
只因是公款,所以不贵,所以可以随便用。事实上,这样的逻辑,几乎充斥了一切可以打着公务的幌子而假以私用的领域:非进口豪华轿车不开,非高档名烟不抽。
在这样的公款消费奢靡之风下,难怪陷入“出国考察门”的广州海事法院领导面对11天人均花费8.2万元的媒体追问,可以理直气壮:“没有超出预算”。讽刺的是,当地旅行社行程10天的同条路线的市场报价,尚不到2万元。
公车采购,也当顺民意合民情
宝马入围政府公务车采购,要求最终为此买单的公众对此拍手称赞,对公众的情感恐怕也是一种苛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坦言,从市场公平性来讲,让更多的品牌进入竞争是好事。但从政府形象角度来考虑,政府采购引入宝马奔驰等豪华车系尚早。民间此前多发“宝马撞人案”,影响恶劣,如果政府部门也开宝马车,可能会引起一些民众的反感。
顾名思义,公务车的用途就是公用。公务车什么档次是外在的,而服务质量、性价比以及是否用于正途是内在的。诚如东北新闻网网评所言,宝马车的身姿固然令人赏心悦目,可如果这身姿需要民众与政府公共来付出金钱、公信力、财政使用透明度、公务员廉洁度等一系列“帐单”,它的价值底线就几近于零。
如果说,宝马是公众不满公车奢华、公款消费的“替罪羊”,那么,切断公车过度浪费的链条方是根本,以避免让公众成为公共财政惨遭浪费的“替罪羊”。
新华社发文称,公车采购要体现公车改革导向。结合当前节能减排的背景,降低排量、价格上限,增设车长等抑制奢华的新标准,应当是新的公车采购标准调整的核心方向。目前,一汽大众奥迪、华晨宝马、长安福特沃尔沃和北京奔驰等国产豪华车主力车型都已经加长或者准备加长。任由这些加长车垄断高端公务车采购市场,会助长公务车“隐性奢华”之风。
根据《广东省小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规定》,华晨宝马旗下3系和5系均有车型符合广东的公务用车标准。但该省财政厅政府采购监管处人士表示,广东目前并不会采购宝马汽车作为公务用车。
这样的表态,凸现对民意的尊重,令公众心安。
消息一出,喝彩者寡,质疑者众,网上声讨一片。曾几何时,宝马车已被贴上了“富人”的标签,成了豪华车的代名词。网友纷纷发难:坐上宝马的公仆们,会不会多了贵气,少了人气?这会是新一轮“官车”升级的序曲吗?政府支持购买宝马,又置民族品牌汽车于何地?
在宝马遭公众责难的背后,传递的又是怎样的一种民意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