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功利捐赠”腐蚀慈善文化
2009-06-12

2009-06-11 19:56  来源:新民网  作者:

  针对《北京文学》编辑萧夏林日前在博客中“揭发”余秋雨向四川灾区“假捐款”一事,余秋雨委托九久读书人公司在其博客中发表声明称20万捐款将用于都江堰三所新建学校的图书馆建设。对于这一声明,萧夏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余秋雨出示不了相关部门的收据,以及所捐单位名称、地址等,就意味着假捐款。另据媒体报道,四川省民政局、慈善总会和红十字会这三个地震时的捐款机构均无余秋雨的捐款记录。余秋雨助手金克林接受采访时表示,余秋雨当时捐赠的是《文化苦旅全书》和《秋雨文集》所得的20万版税而非图书。(6月11日《京华时报》)

  秋雨先生是否是“假捐款”,我们尚不能最终断言,因为他的秘书金克林又有新说法了——余秋雨当时捐赠的是《文化苦旅全书》和《秋雨文集》所得的20万版税而非图书。尽管这种说法与此前的说辞相比,仍有硬伤,但可以确信的是,余大师仍没能提供相关的物证,是根本就没有物证还是另有隐情,委实耐人寻味。证实或证伪仍在进行,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另一个命题,那就是我国的慈善文化究竟如何?国人、尤其是那些富人和名人该如何对待慈善?

  去年汶川大地震,生灵涂炭,数万同胞死于非命,震难迅疾激发了国人的善念,人们纷纷慷慨解囊,出钱出力,争先恐后。2008年5月23日,余秋雨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中贴出了《就汶川赈灾捐款答记者问》一文,文中记载了一段记者提问——“余秋雨教授,从报纸和网络上看到,您给四川灾区捐款一次就高达二十万元。”2008年6月12日,上海一家报刊也在文章中提到“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余秋雨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20万元,成为全国学者、作家中捐款的最高纪录。”媒体的报道,让人们余秋雨的豪举赞赏不已,甚至不少人奉上敬意。余秋雨的人气更加高涨,风头简直一时无俩。然而,偏偏是然而,如今看来秋雨先生的捐款似乎是口惠而实不至,这就让人不胜唏嘘。当初声称捐款,可是收获了大批掌声的。好人也当了,捐款却是“莫须有”,怎不让人寒心。

  在当下的语境中,诺而不捐竟然似乎也成了潜规则。据报道,平常年份善款到账率仅7%。有心人翻出旧账:1998年洪灾,企业承诺捐款达6亿元,但到当年年底,兑现到位的捐款仅有一半;今年年初的南方雪灾中,湖北省民政厅公布消息,1.06亿承诺捐款实际到账仅7383万元;同一时期,湖南湘潭市民政局也对外宣布:此前举办《2008湘潭之恋》赈灾晚会时,“举牌认捐”的承诺捐款数1845.9万元,实际只有1010.8万元到位……

  应该承认,在当下,的确有不少人把捐款当作扬名的机会,功利性的捐赠充斥其中。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曾在杭州举行的2007浙商大会上,批评一些企业家功利做慈善的行为。企业家把慈善当秀场有四种表现:一是把做慈善当成数字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一些人甚至采取弄虚作假的方法,做数字游戏,把自己的资产从这个公司转移到另一处,就说自己捐了多少。”二是把慈善当成媒体秀。一些企业家做善事是为了增加曝光率。三是把慈善当成营销秀。很多企业家把慈善作为营销的卖点,将慈善和营销一起“捆绑销售”。四是把做慈善当成表面秀。很多企业家对自己企业的员工很苛刻,工资不多,福利不好,却热衷于在外面露脸,做面子工程。企业家如此,其他行业的家也是如此。如此一来,必然伤害我们本来就孱弱的慈善生态和慈善文化。(新民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放眼国际,谈到慈善就无法回避比尔·盖茨和“股神”巴菲特。盖茨把他把高达500亿美元的个人资产的98%用于慈善事业,而巴菲特也宣布将自己约80%的财产捐给慈善事业,并公开了这笔总额约370亿美元资产的具体分配方案。盖茨和巴菲特堪称慈善天空中最耀眼的双子星座,两人的美誉度当然不仅局限于美国,已经遍及全球,为世人交口称赞。两人捐款显然不是沽名吊誉。

  我们可以看到,慈善文化在美国等一些国家已经形成。可资佐证的是,《中国日报》日前报道称,2006年是美国慈善事业收获颇丰的一年,全美前15大慈善捐赠金额累计达350亿美元。另有数字显示,75%的美国人为慈善事业捐款,每个家庭年均约1000多美元。显然,无论是巨商豪贾还是一介官员,乃至平民百姓对慈善事业,都怀有一种虔诚的情结,这种情结不是用来标榜的,不是用来哗众取宠的,更不是用来沽名吊誉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是自然而然的,是生活的一部分。

  无独有偶,人民日报记者丁刚曾谈到他在瑞典所看到的慈善现象。丁刚称:“我认识的瑞典人几乎个个都有捐赠的经历,慈善早就深深地融入了瑞典人的生活。”丁刚以斯德哥尔摩一名60多岁老人阿兰为例,阿兰靠收手推车和捡旧瓶子挣钱,日积月累,含辛茹苦,10多年来,最终积攒了100万克朗(约110万元人民币)的存款,然后把这笔钱老捐给了瑞典癌症研究基金会。这是一个令人感怀而且欣慰的例子。

  反观我们这里呢?据报道,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徐永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2002年中国的私人捐赠人均只有0.92元人民币,总共10多亿元,之后两年并没有太大变化。就徐永光看来,中国和美国人均收入相差38倍,而人均慈善捐款相差了7300多倍。此外,那些坐拥金山的富豪并没有捐献出与之相匹配的善款,中华慈善总会统计,目前每年收到的捐赠大约75%来自国外,15%来自中国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一份慈善公益组织的专项调查显示,全国上千万家企业里,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慈善捐赠。

  就是这寥寥无几的慈善捐赠,其中也有很多充满了功利性,或为了个人名声,或为了给企业打广告。所以在各类电视直播的慈善中,富豪们、企业们才最愿意慷慨解囊。捐款了以后,还喜欢在各种场合提起,通过媒体不断宣传。相比之下,对于隐姓埋名的慈善捐款,富豪们往往就打不起兴趣了。

  中华慈善总会理事章立凡说,良好的民间慈善需要有三个层面的土壤,法律、道德和文化。诚然,慈善文化其实是慈善最内核的东西,因此要培育出成熟的慈善文化,富人需要努力,名人需要努力,我们每个人也不应作壁上观。我们在大力谴责那些诺而不捐的行为的同时,更要培养一种健康的慈善捐赠心态——慈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举,绝不应该带有任何功利性的因素。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