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抄袭”更可怕的是什么?
2009-06-05

来源:新华网     2009-6-5 9:18:00

毕业论文不仅可以抄袭,还可以“克隆”!

    5月26日,上海某高校一位博士研究生小唐举报,他在中国期刊网上发现一起论文抄袭事件,除了“致谢”不一样外,两篇论文的标题、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内容、注释、参考文献一字不差,堪称史上“最牛”抄袭论文。

    这般明目张胆的毕业论文抄袭理应受到全社会的指责。然而,新华网针对这一论文抄袭事件的调查却显示,44.25%的投票者认为这是“普遍现象,屡见不鲜”,24.28%的投票者在评价此事的社会影响时选择了“不抄白不抄,大家都这样”。

    面对本让人齿冷的抄袭行为,是什么让大家变得过度宽容甚而淡漠?面对无处不在的毕业论文抄袭,担责的除了当事人之外,还有谁该为此检讨?

资料图片 来源:西安晚报 摄影/记者 李安定 制图/李平选

    “克隆”论文横空出世

    5月,两起硕士论文抄袭事件将学术不端丑闻演绎至极致:

    5月21日,有网友在“天涯社区”论坛的“天涯杂谈”版发表了一篇题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直接用替换键搞定,我无语了》的帖子。这篇被指“史上最牛抄袭”的论文题为《山东省FEEEP协调度研究》(答辩日期:2007年11月),对比《江苏省FEEEP协调度研究》(答辩日期:2006年12月27日),两篇论文整体框架完全一样,除了把‘江苏’两字替换成‘山东’,把江苏的统计数据换成山东的统计数据,以及一些统计指标的对比排序结果稍微改变之外,从摘要到目录到文献综述到正文分析再到后面的对策几乎完全一样,就连参考文献的排列顺序也一模一样。

    然而,论文抄袭,没有最牛,只有更牛。5天后的26日,被上海某高校一位博士研究生小唐揭出的论文抄袭丑闻轻松打破这一纪录:湖北工业大学教师胡春林涉嫌全文抄袭广西大学黄晓慧的硕士论文。两篇标题同为《试论财经领域的新闻舆论监督》的硕士学位论文,除“致谢”部分不一样外,标题、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内容、注释、参考文献完全相同,一字不差。

    据媒体报道,胡春林硕士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其论文指导老师是该校文学院新闻系的员怒华。员怒华说,胡春林是硕士学位班的学生,因是在职人员,工作很忙。胡春林当年在申请学位时第一次没有通过后很痛苦,还喝醉了酒。后来,胡春林交上第二篇论文,基本规范符合了。她和负责答辩的老师觉得基本达到硕士水平了,就让他通过了。

    事件发生后,胡春林对抄袭的解释是:“当时太急,一念之差,没有其他人参与。论文是网上下载的,并非中国青年报报道的那样‘一字不差’,还是做了改动的。”他称硕士学位对自己评职称意义并不大,自己也没想过当官,并没有功利思想在里面。

    比“抄袭”论文更可怕的是什么?

    史上最牛论文“抄袭”事件曝光后,舆论哗然,网络对此事的讨论呈“井喷”态势,在谴责抄袭者的主流声音外,却有这样的声音若隐若现:“天下文章一大抄,被发现的都是不会抄的”,“论文不造假,典型一大傻”,更有人哀叹抄袭者时运不济才会被发现。

    面对这样的言论,我们疑惑,当今社会何来如此“宽松”之风?面对本让人齿冷的抄袭行为,是什么让大家变得这般“宽容”甚而淡漠?

    有评论认为,这是耻感文化缺失的结果。耻,是认同标准,违背了标准,会产生羞耻感。论文抄袭、剽窃是可耻的,这是耻感文化发挥作用的前提;但如果论文抄袭、剽窃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论文抄袭上的道德标准也就随之而变,在很多人眼里,不以为耻也就成为可能,耻感文化失灵也就在所难免。

    抄袭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抄袭行为已被人原谅,比“抄袭”行为本身更可怕的是纵容抄袭。

    当毕业论文成为学子获取学士、硕士乃至博士学位的最后一道关卡时,它不再是几年学生生涯的学术思考与成果展现,仅被看做是一种不得不走的仪式。于是乎,论文抄袭大行其道,上至答辩委员会,下至导师、学生对此风几近熟视无睹。

    网友“妙龄美猪”说,上至院士论文、下至学士答辩,成段“引用”别人观点屡见不鲜,大家对于这样的抄袭司空见惯、怀有“宽容”心态,只有抄袭达到全文照抄的地步,才会引起“震惊”,这实在是当前学术环境的悲哀。

    网友对一字不差的抄袭论文也能通过答辩深感不解,纷纷质问:如此没有技术性的抄袭能通过答辩,导师是如何把关的、评审专家是如何把关的?谁为抄袭论文顺利过关负责?,“最牛抄袭”论文轻松过关,教师、专家们的责任心和师德哪里去了?

    显然,在这两起如此显而易见的抄袭事件中,除了抄袭者本身的责任外,论文指导老师、评审专家组、答辩委员会均难辞其咎,这其中,只要有一个环节认真了,仔细了,抄袭论文恐怕很难过关。

    可悲的是,指导者指而不导、评审者评而不审早已成了象牙塔里众人皆知的秘密。诚如网友所言:抄袭者该打,把关者更该遭棒喝!

     对抄袭者“零容忍”

    史上最牛抄袭事件已尘埃落定,两起事件的当事人均被校方撤销了硕士学位。

    然而,“潜伏”着的抄袭论文还有多少,我们无从得知。面对没有“最牛”只有“更牛”的论文抄袭,当务之急是建立“零容忍”的预防、惩戒机制,尽可能地减少、杜绝抄袭现象。

    从源头上遏制抄袭现象。论文指导老师理应负起指导之职,从论文开题起建立学术跟踪制度,切实负起指导和监督的责任。十年前,记者在写硕士毕业论文时,在导师的指导下提前一年就开始准备开题报告,就选题方向反复讨论,确定选题后又在导师的亲自带领下去北京等地进行调研,论文从初稿到定稿几易其稿,每稿从框架乃至措词、标点均经导师逐一修改。时至今日,为人师者也当拿出“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身体力行,对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方为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

    运用科技手段威慑抄袭者。不久前,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院联合启用了“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比对数据库,基本覆盖了中文科技学术文献。该系统根据重合字符数量与文字复制比,分为轻度句子抄袭、句子抄袭、轻度段落抄袭、段落抄袭、整体抄袭5类。此外,还有针对数据篡改、内容伪造、引用杜撰等方面的多个检测指标。如果所有的高校都有这样的系统,敢越“雷池”的抄袭者当锐减。

    严惩抄袭者,对抄袭者“零容忍”。今年3月15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高校学术风气建设座谈会”上强调,“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可以想见,如果论文抄袭一经发现,就对抄袭者作出取消学位甚至是开除公职的处理,严重的并对其导师作出相应追究,抄袭就不再是“零成本”,高昂的代价自会让抄袭者止步,让相关评审人责任心陡升。

    进入6月,又是高校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了。愿每一个毕业生从自身做起,有勇气对毕业论文作“诚信宣誓”,不造假、不抄袭,严守学术道德,还学风一片净土。

来源:中国教育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