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7 08:57:24 华声在线

20多天前,陕西神木“全民免费医疗”被媒体和民众推上了“敢为天下先”的神坛。20天后,却被八方仁人志士“揭露”、“揭短”、“理论”得灰头土脸、“内外交困”,眼看就玩不下去了。
我整理了一下各方言论,卫生、社保部公开赞许,草根广泛赞美,而来自其它地方政府、学界却是一边倒的挖苦、挑刺、否定。我认为,高层称赞是为公益与政府责任,民众赞美是迫不及待,地方政府反对是坏了其安逸现状,学界抵制则是危害了他们的“理论基础”和“利益共同体”。
神木“免费医疗”的确有可能玩不下去,但只有三种情况才能让它玩不下去:与政策、法律、制度冲突(被取缔),不堪重负,广泛打击。
符合条件的“神木”有多少?
神木是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经济实力在陕西县市中排名第1,西部第5,在全国排第92位。不难看出,它与全国县市老大昆山存在数倍的差距,在全国也仅排92位。也就是说,比神木更有资格“全民免费”的县市至少有91个。
神木“免费医疗”的年预算为1.3亿左右,是其地方财政收入的1.3/17(7.64%),是其地方财政总收入的1.3/22(5.91%),人均医疗经费350元左右.公认的政府医疗投入红线为财政收入的20%,将这条红线打七折,财政收入x14%大于1.3亿者接近所有县市的一半。就是说,全国一半以上的县市都有条件成为“神木”,但到今天,神木依然“一枝独放”。
神木仍是以农民为主的,那么,以市民为主的城市呢?
神木人均GDP远高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如将我国地级以上城市所包含的农村人口去掉,几乎所有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省辖市都高于或持平神木。这些城市多数人均财政收入及其自主权高于神木,在基础设施、社会体系、保障体系、管理体系上更令神木望尘莫及。很显然,与神木相比,我国大中城市最有资格实现“全民免费医疗”。但到今天,不管东西南北,连迹象也没有。
很显然,“全民免费医疗”不是玩不玩得起的问题,而是玩不玩的问题。
神木可能失败的三大原因
经济基础、财政收入、社会环境、医疗资源高于神木的地方多的是,但却只有神木“一花独放”。抛开遥不可及的“满园春色”,在铺天盖地的暴风雨下,“神木之花”还能开多久,实在是个未知数。
神木“全民免费医疗”实际是相对、有限免费,即使与国际公认的公益医疗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但就是这样一个离“公益”都还有较大距离的“免费医疗”,在我国现实状态下,同样步履维艰。
神木不可能因为经济因素而失败。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我国实际从未有过公益或基本公益的医疗保障。85年之前是可以忽略不计,带有明显色彩的“全民免费”。90年代以来是市场化、公费医疗当道的“全民自费”。从“大是大非”的角度,不管“免费医疗”,还是“自费医疗”,我们都玩过了,毫无新鲜可言。
但这两种医疗保障都遭到了广泛的唾弃与抵制,其根本的原因并不在于“免费”和“自费”,而是都抛弃或显著降低了医疗保障:要么是有心无力的“免费”,要么是有力无心的“自费”。
神木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大面积打击,原因是其首次在国内提出了以老百姓为根本的医疗保障。它否定了“没钱看病”和“有钱看不起病”的传统,由政府承担起了资金筹措、制度制定与监管、保障标准等主要责任。而这个“主要责任”却是历次医改所极力回避的东西。自然,多数地方就受不了、不干了。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神木玩不下去的最根本原因不是上级或兄弟政府打压,而是法律、制度上的不足与空白。政府承担责任后,将直接面对资金来源和分摊标准、保障标准、运行机制及其合法性。
我国还没有完整的医疗保障法律法规,起决定作用的《医疗保健法》、《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医疗制度》、《医疗监管制度》四大核心更是白纸一张。四大核心存在,就意味着医疗保障的公益化、法制化,共同“缺席”则代表着政府和社会在医疗保障上缺乏或没有责任心。
核心缺失,神木就将在资金、运行、监管等方面无法可依,除非政府花自己口袋里的钱,就会涉嫌违法。法律和制度上无路可走,政府就只能使用“政策”。
“政策”这个词在我国无人不知,它既是我国现实的体现,也是法制水平的表现。政策与法律、制度最大的区别在于灵活性、不确定性、不具体性,可大可小,可高可低,可左可右,可增可减。或许,这也是长期回避法律制度建设,对医疗改革不厌其烦、情有独钟的根源。
神木是县级政权,它没有立法权,拥有的政策空间也有限。面对需要长期、一贯、公益的医疗保障,短期神木能够摆平资金,但在长远,其资金、监管、运行都将遭遇无法逾越的法律、制度障碍。
积重难返,人心不古
两大原因外,民众的误解也不容回避。客观上,我国民众和多数地方政府都不懂公益,更不懂医疗公益性。加上过度追求“是非”,才有了医疗保障上的“自费”与“免费”观:要么自费,要么免费。于是就引伸出了“花钱看不起病”和“不花钱谁都看病”两个极端。而现实中,神木遭遇的也正是“不看白不看”。
千军万马闯医院是长期积淀的结果,神木政府和主管部门不可能没想到,但是,目前这种近乎疯狂的场面恐怕是大家怎么也想不到的。许多支持神木的朋友为政府打气,认为这种现象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将会迅速好转。但在我看来,如不及时推出强力完善的制度和监管,情况只会越来越糟。
除了神木当地人的因素外,“免费医疗”带来的虹吸现象也不容小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这几年人口暴涨近一倍,不管蓝本还是红本,一纸“户口”千金难求。这并非“北京、上海机会多”,这些户口的宝贵完全在于远优于其它地方的,以教育、医疗、养老为核心,惠及子孙的保障。否则,北京、上海的户口将一文不值。
改变老百姓的观念和态度,道德、教育、引导自然必要,但严格的规矩更重要。可惜,四大核心法律和制度还是空白,这给敢为天下先的神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的确有些担心,与外来因素相比,我更担心“全民免费医疗”最终死在神木自已人手里。
上述三大原因实际都与神木无关,是法律制度、社会环境、人文特征共同为神木制造的难题。神木政府敢想敢为,勇于承担责任,主动肩负明确公益,不论成败,都将被写进历史。如果神木能继续挑战并战胜这三大障碍,神木才真正堪称“医保之乡”。
普及神木模式需颠覆传统
“颠覆”一:变“取之于民”为“服务于民”
医疗保障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三大内容之一,而与拨款相比,法律、制度、机制的确立更为重要。这是因为,拨款是暂的、临时的,只有法律、制度才能将保障标准、经费来源、分摊标准、医疗内容、监管固定下来。需要指出的是,与“一法三制度”相比,“医改方案”实在微不足道。
“颠覆”二:变“享受成果”为“分享成果”
医疗保障与医疗服务是两码事,医保是指公民从经费、法律、制度上获得医疗所需的保障。而在保障的体系中,政府是制定法律、制度,收钱、花钱、管钱的地方,医疗保障经费的真正提供方是企业、单位、组织等构成的“社会”。明白了谁在享受成果,就用不着我来啰嗦分享成果,如何分享成果了。
“颠覆”三:变“免费医疗”为“公益医疗”
我国居民在医疗上存在很多误区,尤其是将“免费”与“公益”划上等号。医疗公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服务水平,二是经费保障水平,三是费用结算方式。三者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费水平,医疗服务仅是“一分价钱一分货”的体现。但结算方式往往会改变民众的命运:医患结算,患者永远是倒霉蛋。医、保结算,则公益而平安。
“颠覆”四:变“屁股思想”为“脑袋思考”
学者本没资格入选“颠覆”,但因他们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影响较大,特“赏”一小脸。
我国经济、政治、理论学者早已成了过街老鼠,这与学术、思想、政策理论没有关系,之所以人人喊打,直接原因是在切关民众核心利益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上大放厥词。这次神木“全民免费”虽然有所收敛,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理论”的调门仍不低。
“两会”前,曾有理论界代表寻求“专业支持”,结果被我们“医改改政府”、“要制度不要体制”、“要法律不要政策”、“要资金不要思想”的“一改三要”惊得目瞪口呆,惊呼“反动”。但对何处“反动”,“反了什么”的反问,理论、政策界颇有影响的学者们却无言以对。一位曾参与“医疗市场化”改革的老先生道破了天机:“严重背离了市场经济规律”!
与学者们相反,基层代表者则惊叹“太对了”。
学者与草民观念对立,是各自服务对象决定的。我无意给学者们扣帽子,但如研究前提是违背民意,伤害民心,成果是为甩包袱、为特定人群谋利益,臭不可闻也是咎由自取。
很多地方和学者并未认识到,一个地方,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发展、进步、和谐的标准都是公益,以教育、医疗、养老为核心的保障,而绝不是市场、GDP、财政收入。
借用鲁迅先生的话为神木鼓劲: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神木: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网友“南林老枪”:"神木之困"正说明免费医疗之必要
全民免费医疗制度施行后,神木各大医院人满为患,引发了各界人士对财政能否支撑庞大的医疗费用支出的隐忧。
必须看到,神木当前遇到的困局是实行全民免费医疗的必经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神木之困”正说明免费医疗之必要。为何会有这么多患者涌入医院?原因很简单,之前老百姓看不起病,于是能忍则忍能拖就拖;而现在,那颗本为钱揪着的心放了下来,老百姓纷纷走进医院看病。
如何才能走出眼下困局?无他,唯有通过继续施行免费医疗来解决。当前迅速增多的患者,其实只是一次集中喷发,如果神木继续坚持全民免费医疗,住院量必然会降下来。这一判断,已为事实所证明。据神木县委宣传部部长雷江声介绍说,“全民免费医疗”启动后,3月下旬至4月上旬,住院病人达到高峰,和同期相比增加了30%,4月下旬住院人数开始下降。我认为,整个住院病人的数量应该会呈抛物线状下降,最后稳定下来。当然,最终的住院病人降至以往同期并不现实,这是因为免费医疗后病人不再为钱而忧,以往一些“能拖则拖”的病,现在则会“当看则看”了,而这也应该是全民免费医疗的初衷。
这一“住院抛物线”不独存在于神木,其他任何一先行全民免费医疗的地区,应该都会出现。它告诉我们,全民免费医疗势在必行,亟须早行;而那种纠缠于财力和道德的所谓理性观点,则让人失望。
网友“曾志杨”:神木之“神”与质疑者之“木”
当我们正为“看病贵看病难”而烦恼时,陕西省神木县却独树一帜,在全国率先破解了这一难题,敢为他人不敢为,敢为他人不屑为,原因就在于心怀惠民之心,脚踏务实之路,正因为做到了“权为民所使,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所以神木百姓以自己是“神木”人而自豪。与此相反,非议者之“木”则显得“故步自封,底气不足”。
由于“底气不足”所以充满畏难情绪。“底气不足”的原因是“差钱”,以为在当前财政情况下,实行全民免费医疗是好高骛远之举,是脱离现实的“乌托邦”举动。持这一观点的人无疑没有掂量出轻重分量,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不保,经济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执政、行政要抓大放小,神木将百姓生命放在第一位无疑是抓到了民生问题的要害。弃一切不急之需,倾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这无疑是个个善政。如果说中国之大,各地情况不同,神木做得到的事,不能强求各地都这样做,但有的地方做了,而且受到百姓的拥护和欢迎,那么我们就没有对其说三道四的理由。
一个新生事物,总是在萌芽中诞生,在非议中成长,在困难中发展,对神木的创新之举我们希望她能得到理解和呵护,并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得以推广,因为这毕竟是一件与民有惠,与国有利,与社会稳定有益的事。
网友“余人月”:神木的免费面包噎住了谁?
让人郁闷的是,一项惠及千万老百姓的医改,“为什么会遭到那么多舆论的质疑和批评。”神木县领导不明白。但批评者是明白的。那就是神木的公益新政出了风头,打破了“卖光”的潜规则,让与民争利者承受巨大的压力。神木能,为什么其它地方不能?以后还怎么叫难叫苦继续掏老百姓荷包的大业啊。
神木的医改之所以显眼与让一些人看不顺眼,只能说是神木打破了那种风行一时的甩包袱式改革的潜规则。将学校推向市场、将医院推向市场、将公交、自来水等推向市场。一个时期,一些原本事关民生的公共服务事业、公用事业,在改革的旗号中被各地政府当包袱一甩了之。看起来是发挥市场的作用,引入民间资本,实质是政府不愿履行公共的义务,不愿在这方面支出花钱,甚至想着与民争利,从中赚一把。只想着花钱搞些看得见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卖光”政策还成了敢于破冰的“光荣”代名词。
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恶果是显而易见的,导致看病难,看病贵,住不起房,死不起人。神木的医改只不过是重拾政府的责任与义务,跟国家的新医改政策一样,让医疗回归公益,对滥用市场化的操作来一次矫正。
神木的免费面包并没有让当地政府消化不良,群众十分爱吃。但噎住了甩包袱式改革的喉管,当然让那些人不舒服,要一吐为快。我们不总是挂在嘴上,要以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满意不满意为依归么。那么希望神木能从制度上进一步完善这项政策,将群众高兴的好事办好,不让外界看笑话,也树立一个样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