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3 12:11 中国网
作者:张俊良
根据发改委昨天公布的4万亿元投资清单,投资比重最大的为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达到15000亿元,占37.5%。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为10000亿元,占了总投资的四分之一。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1500亿,仅占3.75%,不到总额度的4%。(5月22日《广州日报》)
在这份总额高达4万亿,旨在扩大内需、提振经济发展政府投资清单中,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在其中只不过分到了区区的1500亿,所占份额不到4%。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几乎成了政府投入所“遗忘的角落”。那么,这样的分配比例是因为政府对公共医疗、教育投入已经很充分,不需要再加大投入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众所周知。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要提高到占GDP4%的既定目标一直未能达标。而政府对公共医疗投入的不足更是被视为“公立医院市场化”,进而导致公众备受看病难、看病贵困扰的主要原因。既然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都亟待政府加大投入,为何在这份政府投资清单中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却备受冷落呢?显然,决策者并不认为在社会医疗、教育上加大投入能够对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发展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这份投资清单是否能够迅速扩大内需、提振中国经济尚有待于在实践中检验。作为一名生活于市井之中的普通公民,笔者更关心自己和亲友是否看得起病,小孩是否能够上得起学。在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之前,即便是宏观经济重现景气面貌,我依然会首先看紧自己的钱袋子,将一点不多的余钱以最稳妥的方式存在银行以备不时之需。相信抱着这样想法的普通公众在如今的中国必然是占了绝大多数。当这份高达4万亿的政府投资与绝大多数普通公众的生活无甚关联,其前景如何似乎已经不言而喻。
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对普通公众的生活、发展是如此的密切相关,完备的社会医疗保障、公共教育可以让公众没有后顾之忧的放心消费,刺激经济的发展,更能够让受其覆盖的公众在享受优质的医疗、教育资源的同时获得个人身心的修复和塑造,从而为整个社会、国家的发展提供十足的源动力。放眼世界上那些社会经济发展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医生和教师等职业都是备受社会尊重、收入可观的好职业,和商业贿赂、职业道德败坏之类的丑闻几乎是绝缘的。因为这些国家的公共医疗、教育行业都强调公益性和政府主导,医务人员、教师的不需要与其服务的对象发生直接的经济关系。
反观国内,近些年来医务人员、教师等职业的社会形象一再被各种层出不穷的负面新闻甚至丑闻所困扰。某些操行不端的医务工作者收受药品回扣、红包的行为已经曝光时常引来众多公众义愤填膺的声讨。一些学校收取高额择校费、牟取教材等教学用品回扣的行径更是为公众所不齿,将他们斥之为被贪婪腐蚀的“灵魂工程师”。社会舆论的矛头更是时常指向这些行业的从业者的道德水平,呼吁整顿医疗、教育等行业、加强从业者道德自律性的声音更是此起彼伏,似乎只要教师、医生们远离“贪婪”,压得普通公众喘不过气来的医疗、教育负担便可以消弭于无形了。可是,国家发改委公布的这份投资清单却告诉我们,不解决政府对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的投入不足问题,仅仅依靠这些行业的从业者道德自律,无异于“ 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式的苛刻。
尽管这份政府的投资清单有种种不如意之处,但是发改委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的将之公之于众,任由公众评议已经较之以往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只有当在这些重大的决策出台之前,决策者更广泛的听取普通公众的建议、想法,更多的考虑到普通公众的利益,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受到冷落的怪现象才不会一再重演。
来源:南方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