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匪枪战、飙车碰撞,直打得千疮百孔、撞得稀里哗啦才叫痛快、刺激。因为这是电影。要是不能对现实生活有所超越,电影就会愧对“梦工厂”的美誉,“追星”也会变得和崇拜街头大妈一样可笑。
电影中飙车的魅力,在好莱坞电影《速度与激情》和香港电影《头文字D》中有着颇具震撼力的演绎。飙车、漂移的绝技,励志与激情的宣泄,搅拌出一盘新鲜的视觉沙拉,让青春萌动的心灵蠢蠢欲动。
但电影是电影,现实是现实。电影里的特技、特效是由专业人员运用专业技术在特定条件下制作完成的,离开了这些特定条件,盲目模仿将成为一场灾难,不光对己如此,对人亦然。
据交警部门统计,致人死伤的严重交通事故,大部分都和超速驾驶、疲劳驾驶有关。而在车流密集的城市道路上以不顾及他人安全的方式飙车、追逐,更是一种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近年来随着富裕家庭拥有车辆的增加和外来“时尚”的影响,家庭殷实的子弟越来越多地以疯狂驾车来展示自己的速度与激情、另类与前卫。他们在体验疯狂刺激的时候,绝不会想到有那么一刻,自己很可能会面对他人父母的老泪纵横、悲痛欲绝,体验没有速度更没有激情的铁窗生活。
我曾经在网站视频里领教过北京二环“十三郎”(即13分钟跑完全长32.7公里的北京二环路)在车流中钻行的表演,而今又听闻杭州青年胡斌驾驶跑车撞死25岁的浙江大学毕业生谭卓。飙车,已经变成严重威胁道路安全的“杀手”,成为现代城市管理必须治理的对象。
交通事故猛于虎。手中的方向盘和脚下的油门,不仅关系自己和乘车人的安全,而且关系其他车辆和行人的安危。在公共道路上,驾驶同个性无关,与激情无涉,它只和冷冰冰的交通法规有关。无情的交法,护卫着有情的生命。这里没有浪漫和时尚,只有近乎残酷的真实。
年轻是梦想的季节,是敢于尝试和冒险的阶段,也是容易被诱惑和误导的年龄。商业社会的利益追逐,让时尚更多地成为引导消费的诱饵。电视台连篇累牍的垃圾饮料广告让各色明星帅哥辣妹悉数登场,无不在暗示你只要喝了广告中的饮料,就能变得和明星美人一样时尚。当然,这样的误导危害有限,充其量只是喝了在营养学家看来不够健康的饮品。但如果是事关自己和他人性命的驾车,一些影视作品客观上产生的误导之害可就大了。
影视作品应该有创作自由,特技的运用、刺激的场面不可或缺。但观看的人头脑要清醒,要能够区分戏里戏外的不同。特别是对激情洋溢的青年,更要通过多种方式使其全面正确地认识理解并遵守现实社会的规则,培养他们公德、责任意识,特别是尊重他人权益、爱惜生命的意识。
汶川地震一周年纪念日刚刚过去。当我们回眸那一个个为了挽救生命而激发的震撼之举,一幕幕为了延续生命而迸发的激情大爱,我们对平凡生活和普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有了更感性、更深刻的理解。
依法严惩公路上的飙车族,用冰冷的法律让他们的头脑冷静、行为规范,不光为了挽救无辜的生命,也为了拉回已经站在崖边的生命。(王甘武)
来源:甘肃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