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5月19日 08:44:56 来源:新华网黑龙江频道
记者 王建威 程子龙
他们与国有博物馆一样,同样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的精华片段,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包容同样令人尊重与尊敬;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与国有博物馆相比,是羸弱的;他们中的许多人仍在为生计而奔走劳碌,还有许多人在努力争取着存在的空间。 从2006年《博物馆管理办法》施行以来,一批非国有博物馆兴起,这些少有政府物质支持的“私博”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为了心中的信念,他们不畏道路曲折,只求前途光明。

图为2007年3月16日,孔发龙在自己家的陶瓷博物馆里。新华社记者 宋振平 摄

江西省景德镇市陶瓷收藏家孔发龙,拒绝了海内外许多客商的高价收购,将自己数十年收藏的从晋朝到现代各个时期的陶瓷珍品近万件创办了景德镇民间陶瓷博物馆和“7501毛主席用瓷陈列馆”。这些陶瓷珍品再现了瓷都千年历史,展示中国陶瓷发展历史和工艺成就。图为2007年3月15日拍摄的孔发龙收藏的7501毛主席用瓷。新华社记者 王雷 摄 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之前,付春和从苏州回到了家乡哈尔滨,为这个特殊的日子做准备,同时也准备向黑龙江省文化部门汇报近况。 用付春和自己的话说,他的黑龙江春和博物馆是“黑龙江省首家‘私人’博物馆”,2006年位于哈尔滨市平房区友协大街上的这家博物馆创立;去年9月,付春和带着他收藏的5000件文物离开哈尔滨,入驻苏州的沙家浜风景区。 “这是我万般无奈的选择,为了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我只能选择离开”,付春和说:“博物馆是2006年正式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批件,2006年当年,为了维持博物馆的正常运转就负债20万元,到了2007年博物馆负债达到了30万,再这样下去博物馆就得黄了。” 春和博物馆其实就是付春和的家,一栋300多平方米的房子。为建博物馆,每年4万多元的租金打了水漂。他又从银行贷了几十万元,进行装修、安装安全防护设施后,博物馆就办起来了。5个展厅共有书画、瓷器、玉件、佛教艺术品、中国司法印纸等万余件文物展品。其中通过有关专家鉴定的国家一、二级文物就有几十个。尤其清末时期满族瓷板砖、伪满时期的各种票证,具有丰富的历史研究价值和北方民族地域文化特色。 付春和原以为可以得到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可据他说博物馆运转至今,也没有得到过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银行一催债,我急得两眼直冒金花”。 付春和退休前是名邮递员,现在想依靠他和妻子每月不到2000元的退休金维持博物馆的正常运转,无异于天方夜谭。
无奈的“北馆南飞”

收藏家孔令金在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举办的“老北京明信片收藏展”参观者寥寥 记者徐可/摄
去年7月,付春和在网上与苏州市文化局进行了沟通,只经过一周多的时间协商,黑龙江春和博物馆便与苏州沙家浜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签署了协议。
付春和说:“从2008年9月1日开始,协议为十年,期间,苏州方面无偿提供给春和博物馆沙家浜风景区内横泾老街8套、面积1200多平方米的馆房。双方的结算方式是以门票收入分成:第一年,博物馆所售门票(拟定15元/人)全部归春和博物馆,第二年博物馆则拿80%,第三年至第五年拿70%,后五年门票分成比例视情况再做调整。”
“水电费,甚至白天三名、晚上四名管理人员的费用都是由苏州方面出”,付春和说:“我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由过去的为生计而奔忙转向对文物的深入研究。”
付春和告诉记者,今年3月,苏州的黑龙江春和博物馆正式开馆,形势非常好。“南方人很喜欢北方的文化,而且感到自己非常受到重视。”
付春和表示,“南飞”实出无奈,他的根还在黑龙江,春和博物馆的万件文物,他只带走一半,还把自己的儿子留下管理在哈尔滨的博物馆。“我建博物馆,不图名利,只想让它发挥出宣传教育的作用,最终我会全部捐给国家,自己一件也不会留下”,付春和说,现在是“南馆”养“北馆”,如果“北馆”的处境几年内没有改变,他的“私博”就会彻底离开他热爱的这片热土。
“民间收藏家”的困惑

资料图片
对于许多“民间收藏家”而言,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私博”是他们毕生的梦想,同时也是他们在现实中的困惑。
崔继舟,黑龙江省黑河铁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黑龙江省收藏家协会会员。
十余年间,他个人出资近40万元,收集日军侵华罪证等二战时期文物千余件,数十次举办日军侵华罪证实物展,对市民和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搞收藏的人都很执著,甚至是有些“偏执”,为了购买藏品,他崔继舟曾把6500元买的摩托车卖了1500元钱,把过冬的取暖费花掉,“别人都无法理解,认为我是个疯子”,崔继舟说:“可这里却有我的全部希望。”
“建个馆,有个场地”是崔继舟多年来的努力,为此他向有关部门提过申请,但最终都石沉大海。“我收藏的是历史,是用实物见证出来的历史,是深刻着爱国主义的历史”,崔继舟说:“单凭一己之力想把收藏室变成‘博物馆’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我一直很困惑,作为民间的草根收藏者,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私博’到底有多难,怎样做才能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像拥有崔继舟这样梦想和困惑的收藏家在黑龙江还有很多,“卖血都不卖藏品”的齐齐哈尔收藏家武群、创办“缅怀一代伟人家庭纪念馆”的魏云飞等等。他们都盼望能有自己的“私博”,盼望自己的藏品可以不再沉睡。
业内人士认为,多数“民间收藏家”很难单独建成“私博”,但如果将志同道合的同类收藏家的藏品整合到一起,走一条“共建”的道路还是可以探索的,这样可以使民间收藏规范化、规模化,更有利于让民间的藏品面向社会发出光芒。
“部门规章”的尴尬
“《博物馆管理办法》实际只是‘部门规章’”,黑龙江省文化厅博物馆处处长罗葆森说:“2006年起施行的《博物馆管理办法》并不是法律,也不是行政法规,其效力是行业管理。”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众多“私博”主人和收藏者所依托的《博物馆管理办法》还有一些让人尴尬的地方,含金量很高的第三条提出“国家扶持和发展博物馆事业,鼓励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设立博物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博物馆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事业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第四条“鼓励博物馆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自身发展。博物馆依法享受税收减免优惠,享有通过依法征集、购买、交换、接受捐赠和调拨等方式取得藏品的权利。”
“虽然提出了博物馆依法享受税收减免等优惠,但只是宏观导向性的,并没有配套的政策和实施细则,”这位业内人士说:“作为单一部门出台的管理办法,对于其它部门而言,是没有约束力的,所以对‘私博’的支持多数地方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难以落到实处。”
据黑龙江省文化厅博物馆处处长罗葆森介绍,目前我国的博物馆分为国有和非国有两种,所谓的“私博”属于非国有范畴,非国有博物馆的主办方除私人外,还包括私企、股份有限公司等。目前黑龙江省共有各类博物馆102座,其中非国有博物馆20座,近几年每年省文化厅都会收到3到5个设立非国有博物馆的申请。
“非国有博物馆是需要强大的经济后盾的,因为博物馆本身是公益性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没有充足的运营经费是办不了的”,罗葆森说:“生存状态比较好的非国有博物馆一般都是背靠企业,或者是有产业作为支撑,否则很难走远。”
罗葆森说:“依靠地方政府物质支持,非国有博物馆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在黑龙江省‘公私合作’的混合型博物馆目前还没有出现。”他并不否认地方政府提供场地用以保护和宣传的可行性。
业内人士建议,部门规章能早日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相关部门对‘私博’的支持能够更具体,更有可操作性;相关部门在审批‘私博’时要把好关,以防止一些国有企业借建‘私博’之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建议地方政府对一些重大历史题材的私人收藏能够提供相应的场地支持,让爱国主义和民族特色的藏品能够发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