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攀比”很得人心
2009-05-18

中国机构网   2009年05月18日 10时06分

    5月12日,伴随着国人奠祭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之际,民政部公布了全国接受5.12汶川抗震救灾捐赠物品及使用情况。更多的省份也在同一时间公布了援建汶川的进度。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5月8日表示,截至2009年4月底,四川、甘肃、陕西省灾后恢复重建已完成投资3600多亿元,约占规划总投资三分之一。“我们用1/4的时间已经完成1/3的工作任务,灾后重建有一个良好的开局(见2009年5月9日《上海证券报》)。这些给公众一个感觉是,在援建灾区重建家园的问题上,各地方各阶层有点竭尽全力奋发争先。

    对援建灾区的争先恐后现象,今见境外有媒体刊出一篇《争先支援灾区 不是为了攀比》的文章(见新加坡《联合早报》2009年5月13日)。依笔者看,援建受灾如此严重的灾区,搞一点援助“攀比”又何妨?

    记得去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前往都江堰灾区调研,随后提出上海对口支援都江堰的目标,就是在援建高质量水平和服务等方面争创一流,走在中国最前列。而有争当“改革开放排头兵”之称的广东省领导层在搞建兴区项目及规模方面更是一加再加,项目竣工时间也不断地加,质量受到灾区的赞扬。其实,翻阅一年来全国各省鼓励灾区的奋斗轨迹,各地官员们尽管没有使用“攀比”二字,然而,“攀比”意味也是可闻可触的。

    在人们心目中,“攀比”是贬义词。谈“攀比”,人们总是视之为不正之风,视之为陋习。其实,分析“攀比”好与坏,根本一条是为什么而比和比什么?假若站在个人利益立场,为个人沽名钓誉而“攀比”,为个人显势显赫而”攀比”,这种“攀比”就毫无意义,需要批评指正。但为着推动一个地方建设,尤其是像救援重大灾情,尽快帮助灾区人民摆脱困境而调动工作积极性方面的“攀比”并非不可,这种“攀比”有利于推动工作进步和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其实,在“情为民所系”的正确理念指引下,为着更快地更好地实现工作目标,左右之间上下之间进行“攀比”已成传统。只不过,为着避嫌,人们只好小心翼翼使用“比赛”一词罢了。在战争年代,为着鼓舞士气,指挥员在每场战役之前,都来一番动员,动不动拿先进部队为榜样。这种“攀比”鼓励的是士气,树立的是信心。人们常说人性化管理,其中有一条就是要激发人的潜能,“攀比”往往是激励斗志有力有效的方式。

    笔者之所以赞成缓建汶川特大地震灾区来一番“攀比”,并不是要求灾区官员在生活待遇标准搞“攀比”或在晋升加爵方面“攀比”,而是在为公众排忧解难方面进行“攀比”,在实施科学发展观方面进行“攀比”。前者,失去人心;后者则会获得公众支持。通过灾区干部这种良性“攀比”,会激发灾区干部树立“情为民所系”的观念,率领灾区群众重建家园;笔者同样赞成各省各届层人们在援助灾区方面来一番“攀比”,除了灾区许多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仍然困难重重这个现状外,还有一点是在慈善事业方面也有某些先富者表现了很吝啬,受到网上质疑,希祈通过这种良性“攀比”,撞击这些吝啬者的心肺,带动国人万众一心支持灾区,帮助灾区。人们看到,5月12日在出席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动的讲话中,胡总书记有这么一段撩动心肺的话: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以惊人的意志、勇气、力量,组织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并发出了“力争用两年时间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口号(见新华社2009年5月12日电)。这也是中央的指令,是人民的期盼。可以想到,援建灾区工作新一轮竞赛又铺开了。(网友:一吟)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