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5月17日 10:10:23 来源:红 网
北京市政协选重点提案征民意,已于日前结束。结果表明,委员王茁关于“地铁列车设置女性车厢”的提案在本次征集中,只收获了174张支持票,占2.3%,但其延续了自今年北京“两会”以来的关注度,不但成为了投票平台引起热议的提案,也在公众中引发了广泛讨论。有反对者表示,目前地铁尚不能满足乘客需求,设女性车厢为时过早。(5月16日《新京报》)
女性车厢提案在民众中征求意见,有两种不同的声音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而对该提案支持票少之又少,只占2.3%,也不是多么令人诧异的事。解决某种社会现象,用男归男、女归女的方法,虽有效,但“希望能改善乘车条件”的效果也有限。乘地铁,不是上厕所,不是沐浴,不是住宾馆,需要男女有别。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偏要人为地按性别划分车厢,看起来很美,但仍不免理想化、简单化,起码在一些“技术性问题”上会遭遇尴尬。比如,一对情侣一起乘地铁,人家出双入对,到了地铁门口,棒打鸳鸯,还有何人性化可言,再比如,一对老夫老妻乘地铁出行,一对父女或一对母子乘地铁出行,本来是为了对长者有个照应,但在地铁这样一个“新规”面前,让长者如何得到照顾?
即使按照这样的办法分出了男女车厢,就不会出现拥挤现象了吗?也不是如此简单,拥挤仍会以另一种不同的方式显现。无论是男乘客,还是女乘客,在不同性别的乘客当中,总有那么一些人,唯恐自己找不到座位,唯恐自己上不了车,总会以“挤”的方式出行。只要这种人乘车,这种品德存在,乘车拥挤的现象就难以避免。我甚至觉得,相比较而言,男女同乘甚至比男女分乘更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拥挤现象。在男女同乘的环境下,有些男士甚至在女士面前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一点“绅士”风度,对于女士而言,未尝不是一个尊重和友善的行为。对于改善乘车环境,未尝不是一个理想的“自然选择”。
乘地铁、乘公交的拥挤现象,在我国各地普遍存在。拥挤现象,不能完全归咎于乘车的人多,公交资源不足,其实,即使有时人少,也会出现此类现象,有些乘客在这样的场合不去挤一下,好像就对不起自己,挤,已然成了乘车的习惯性动作。在现实环境下,解决此类问题,还是应该大力倡导文明乘车,也就是要排队上车,依次降乘,提倡为老弱病残孕让座,培养社会公德,就像奥运期间的北京乘车秩序和做法。(范丰)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