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4月29日 00:00:19 来源:新华网
宋桂芳
学术不端,抄袭大行其道;道德不彰,医患矛盾紧张加剧……诸如此类发生在各行各业的道德失范现象早已见怪不怪。但如此践踏规则、玷污规范者不以为耻,反而“理直气壮”的心态值得玩味:大学生论文抄袭,他会说“天下论文一大抄,凭什么我不能抄”;医生收了红包,他会说“付出与报酬不相符,凭什么不能堤内损失堤外补”;学者拿了广告费,他也会说“学术独立又不能当饭吃,凭什么我不能去贩卖忽悠”……说什么、想什么,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气”。这股“气”是愤懑的,是失衡的,是支持一些人底线下行为的心理基础。古往今来,神怪志异多是围绕“怨恕”做文章,我们也常说“冲动是魔鬼”——既可见淡定有恒的心态是多么重要,也可见“怨恕之气”对分化社会秩序有多大效能。
“底线失守,百无禁忌”。社会发展到今日,有些事情真说不清我们的要求是高了还是低了。《食品安全法》马上就要正式施行了,我们稍有安心,但正如相关官员所言,我们其实并不缺法律,此前还有《食品卫生法》。卫生与安全,哪个是更高的要求呢?即便三鹿事件震惊全国,依然挡不住晨园乳业往乳制品里添加疑似致癌物皮革蛋白粉。习水事件一波三折,迷雾尚待拨清,媒体又披露了其它地方更令人发指的情节……法律,道德,人伦纲常,跟他们说什么好呢?公众的心理震撼在这些恶性事件中已经边际递减,审丑疲劳。有时候你会想,就算群情激昂地等到一个结果又怎样?千刀万剐或者五马分尸,也只能惩处当事人——然而,我们拿什么保证这些恶行没有“后来人”?
这显然不是一部法律、一张罚单所能纾解的症结。出了问题,我们动辄诉诸体制机制,是所谓理性建设性依赖症。正如学者孙立平所言:旧体制和新体制,当然可以说有优劣之分,但无论新旧体制,要正常地运行,都需要有更基础的东西作为前提,譬如信任结构。换言之,再好的体制,再完美的机制,还得靠人去操作,一旦机会主义、暴利主义成为心底横行的猛兽,即便要付出天大的代价,破坏制度与规则者也会前赴后继。此般癫狂,我们见得还少吗?
说到底,一切底线的失守都根源于平衡感缺失。眼下,之所以失衡感流行,除了转型期的正常不适之外,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所谓精英与民众之间的隔阂加深,思想与行动上,呈现出“精英集团化,民众碎片化”的态势,缺乏沟通与对话,自然不存在信任与理解,结果都深感对方惬意、自己委屈;二是社会自身校准平衡感的能力较弱,过于关注经济,忽视社会心理的引导与疏解,将一切精神文化层面的努力视为矫情,不屑、不愿从价值观上做更人性更多元的培育工作。当此背景下,一旦权力失范火上浇油,底线更难以坚守。
就此而言,解决底线失守问题,责罚只是治标之计。治本的系统工程,关键仍在于如何让公众拥有平衡的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