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误诊”大学生就业难
2009-04-18

2009年04月18日 00:00:13  来源:新华网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在亚太国际教育协会2009年年会上说,大学生就业难可能是一个比较长远的趋势,大学生数量不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因为只有25%左右的新增劳动力来自大学毕业生,“质量问题才是关键”。(4月17日《新京报》)

    应该承认,大学生就业难有部分是因为其质量下降,但我们不能以偏盖全。应该看到,“质量下降”只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种内因,而更多的外因,让许多大学生无法逾越就业难的门槛。

    校长避重就轻、推卸责任

     柯校长作为农大的掌门人,自然应该对大学毕业生的质量负责,这至少说明柯校长的论断多少有些自相矛盾。在大学生质量问题上,政府的经费投入不足和持续扩招虽然起到了一定影响,但直接责任者仍然是大学的掌门人。柯校长不去探讨这些,而是片面地指责所谓的财政投入和就业措施,显然存在避重就轻、推卸责任之嫌。(徐光木)

    就业难责任在学校

    今天的学生与过去的学生相比,无论是智商、见识还是创新意识,都有很大进步。在学生天赋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即使出现学生质量下滑的问题,那也是学校造成的。正如“养不教父之过”一样,“教不好”乃是“校之过”。(毛建国)

    就业难主因:僧多粥少

    从1999年开始,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每年都以40万人以上的速度递增。大学新生从扩招前1998年的108万人,激升至2008年的599万人。与此相反就业岗位的增速非常缓慢,2001年至2005年,中国就业增长率约为1.1%—1.3%,每年就业岗位的缺口达1500万,大学生就业出现困难也就不难理解了。(张国举)

    社会门槛让大学生迎难而退

    当下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已经很务实,薪酬预期可以一降再降。大学生做保姆、服务员,卖猪肉等已经不是新闻,足见大学生放下了高高在上的架子。可是,降低要求并不能带来就业的转机,问题究竟出自哪里?毋庸置疑,那就是社会门槛的不合理设置,造成了不少原本质量不低的大学生“迎难而退”。有些工种,大专生应付绰绰有余,非得本科生不可;有些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却偏要硕士生来装点门面。还有一些在校期间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却因在找工作时没有社会关系反被一些单位拘之门外。诸如此类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门槛。这道门槛究竟有多高?我相信不少感同身受的大学生都会刻骨铭心。因为这道门槛,不少大学生为此失去了用武之地。(黄名金)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质量问题或许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因素,但绝不是主要因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我们从整体进行思考,理顺各种社会关系,既要提高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又要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因此,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