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4月15日 08:25:53 来源:新华网浙江频道
赵生祥、周璐莹
手机作为一种现代通讯工具,已经普及到社会各阶层,即使是在校的中小学生,也有相当部分是持“机”一族。春节期间,收到压岁钱的中小学生在家长带领下到商场选购心仪手机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也成为师生矛盾的特殊导火索。拥有手机的孩子是否可以把手机带到学校呢?校园手机这事到底怎么管?家长、老师、学生三方各有话说。

资料图片 “挺机派” 家长:只要不影响学习就可以配手机 记者向杭州多所中小学校了解了一下,普遍的反映是:目前,有条件的家庭在五到六年级时,便会给孩子配手机,因为这段时间开始,孩子独自外出次数多了。 “现在孩子课余生活丰富了,周末多数要上兴趣班,或者和同学出去玩,家长肯定会担心安全问题。平时我们是不让他把手机带到学校的。” 杭州市一家公司的负责人戴建东为此给已上小学6年级的女儿戴佳琳买了个手机,以方便周末孩子独自外出时联系方便。 不过戴建东也说,现在孩子机灵得很,手机的上网功能、游戏功能、QQ聊天功能,迅速被“开发”出来了,他有点担心。 罗女士是一位初三学生的妈妈,她也希望学校能对“禁手机”网开一面。 “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很大,学校也经常补课到很晚,有时候天都黑了,孩子还没有回家。学校也不像以前那样,就在家附近,路上要大半个小时,碰上下雨打雷家长也确实不放心。所以,手机还是给孩子带着的好。当然,也要跟孩子约定好,放学的时候才能开手机,免得影响自己和同学们学习。”她说。 学生:学校不能“一刀切”

资料图片
“禁止学生用手机,我觉得没必要。”在杭州一所中学就读的初三女生周璐瑾说,平时上课玩手机的同学,都是一些调皮、不爱学习的学生,用手机的同学也有许多是很有自觉性的。没有手机,联系真的很不方便!
记者从采访中得知,这个女生的家长也给她配备了手机,主要就是方便和爸爸妈妈、同学打电话联系。至于上网之类的功能,还不在她考虑的范围之列,“那些不爱学习的同学才会想着怎么玩手机。统统不许带,这太不公平了。”
至于象一些人担心的学生使用手机会助长早恋、上网这些事,分散学习精力的问题,小姑娘很冷静地反问:“比如说早恋,是不让学生使用手机就能杜绝的吗?见面不行吗?家里电话联系不行吗?唉,老师想太多了。”“很多事,还是要看学生的自觉性的,不是吗?”
建议
不是手机惹得祸,引导是关键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不能一味反对孩子上学带手机。孩子学习不好还有其它主客观的原因,攀比的本质也是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会因为中小学生不使用手机便不存在。手机本身并无过,与其“禁用”,不如“导用”,用约定的方式指导学生使用手机,促使其自觉养成良好习惯,避免打扰教学秩序。
杭州明珠教育集团小学部班主任陈薇老师说,可以跟带手机的同学订个协议,就是成绩达到一定目标就能在学校非上课时间里使用手机,这也算是一种激励手段。目前,她手里还留着一个学生的手机,“我和学生之间有个承诺,如果被发现课内使用手机,那么手机就要由我保管。”陈老师说,如果学生想要拿回手机,就要给自己立下一个学习目标,达到目标才归还手机。
家长也可以跟孩子约定带手机上学的一系列前提条件,包括开关机时间、场所、对象。一旦孩子在上课时间或其它学习活动中,家长拨打对方手机时发现是开机,或者发现手机用于任何不恰当的地方,手机话费出现不正常的增长,可立即取消手机使用权。
杭州明珠小学的曾婷校长介绍,现在大多数学校都已经在学生寝室、教室走廊等地配备了足够的IP卡电话机,如果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既可以解决对外联络问题,也避免了一些手机上网、频繁短信聊天、考试作弊等弊端。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校讯通”平台,免费给家长打电话。她建议:学校可以给每个学生的手机贴上标签,上学校后由一个老师统一保管,放学时再逐一发放给同学,学生到家后手机由家长保管。在校期间学生手机有来电老师也会在课间告知学生。
曾婷认为,学生使用手机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新挑战,学校和老师应积极面对,加强引导,提高学生对手机的适应、判断和选择能力。相信更多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手机问题,不要谈手机色变。“曾经有个女生在上课的时候手机铃响,曾婷幽默说了句“真好,今天的课堂还有音乐伴奏”,学生一笑而过后就集中注意力继续听课了。下课后那位女生还为此写了封道歉信。这说明现在的学生有一定的自我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