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敦康先生:当代视野下的中国文化
2006-04-05

 

余敦康先生:当代视野下的中国文化

余敦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文化书院导师,中国易学研究会副会长
 
  余敦康:我今天给大家讲的题目不是我自己的题目,《当代视野下的中国文化》这个题目本来是汤一介先生来讲的,但是他临时不来,这样要我来讲,我又没什么话可说,这样我们进来压缩一下一个小时不行,45分钟也可以。什么叫“当代视野下的中国文化”,当代是指二十一世纪,我们这些老人刚刚跨越了二十世纪,我们这个二十世纪下的老人讲《当代视野下的中国文化》有 一点力不从心,所以我讲一讲我自己的体会。因为我在二十世纪生活了70年,我受的教育也多半是二十世纪,50年代初我就进大学。我充分地感受到一个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矛盾的态度,如果不了解这个历史,你就很难再讲“当代视野下的中国文化”,很难讲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前景,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奇怪的事。拿全世界来说,中国人对中国自己的文化,二十世纪这个矛盾的态度,是所有的民族都没有的,西方没有、印度没有、日本没有,唯独中国有。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拼命地反对中国的文化,骂中国文化,你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

  就是说胡适吧,他就矛盾,他自己在美国留学,学了一套美国的思想,把美国的实用主义都搬过来,全盘西化也是他提出来的,可是他自己就听从他母亲的教导,因为他父亲早死,他母亲把他培养大。然后送他去留学,他母亲为他包办婚姻,为他找了一个不识字的女人,让他赶紧回来,那个时候胡适正在谈恋爱,找了一个美国人,叫威廉姆斯,很漂亮的。那个时候他认为是婚姻自由,可是他的母亲一定要他和那个张忠秀结婚,他是不愿意的,但是他还是老老实实的回来和张忠秀结婚了,因为她的母亲喜欢这个女人,一辈子生了好几个孩子,一辈子的事,所以他还是很矛盾。还有吴又陵,他虽然是打倒孔,他在家里所有的一切一切都是完全遵照孔夫子的教导,那是中国的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他不能不这样做,他矛盾得很,所以全盘西化派的人,他理智上觉得西方的东西是好,应该是全盘西化,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他始终是一个中国人,丢不掉中国的文化、道德所有的那些东西,这就是二十世纪所有搞中国文化的人一个不能解决的矛盾,这个矛盾像我们这一代人,不说完备了,还是存在的。

  我再举一个例子,我认识一位教授,杨先生,过去清华大学的教授后来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主任,我的老师。他是完全按照西方的模式来搞哲学,叫分析哲学,他分析哲学已经搞的达到了国际水平,比英国人、美国人搞的还好,但是搞来搞去是西方那一套,不行。他说那不是我们中国人崇尚的哲学,后来他转过来专门研究中国的哲学。他就写了另外一本书叫《论道》,这个“道”,他说: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西方的哲学当中我是不能安身立命的。他写了一个《论道》,完全是中国式的,就是一个全盘西化派,一定要把它拉回来认同中国的文化。可是当时这个矛盾在哪个地方呢?拿中学来说,中国的学问和西方的学问来比较,究竟哪个好,哪个不好,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没有解决。杨先生把中国的文化,西方文化和印度的文化结合在一起,东方的文化是差一点,西方的文化是向上的,是积极进去的,中国的文化不像西方文化说的什么政府的。他说:“西方的政府是有一个限度的”。现在我看杨先生觉得他非常有高瞻远瞩,西方文化已经走到他自己的困境来了,而中国文化正在平和的高涨。当时这个问题没有解决,马上进入到抗日战争了,抗日战争是中国民族最大的劫难,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一下子全部搬到南方去了,中国的文化南渡不是好事,凡是南渡就是由北方逃到南方去的,一个一个都灭亡了。比方说南宋,南宋不行,南北朝也不行;明朝到了南宁,从北京逃到南方,广西这些地方,也是灭亡了。那个时候北京大学的很多教授提出了问题,中国人被迫南渡和历史上是不是回不来了呢?回不来就是亡国了,他说不行,一定要回来。

  另外一部分保存中国国粹的那些人也是想中国富强,所以为什么中国文化如果那么好,为什么中国人老是被人欺负,这是一个大问题,你说中国文化那么好,博大精深,五千年,为什么打不过日本?在二十世纪全球竞争当中,中国落后了,这是事实,中国人怎么样能够帮助中国复兴呢,鲁迅当时说了,传统很好,传统就是说,传统如果不能够让我们生存,不能让我们发展,再好的传统也没有用。所以文化不是一个优和劣的问题,西方文化好,不是西方文化好,而是西方文化强。有些人说中国文化不好,那不是说中国文化就是劣种,不是那个意思,是中国文化暂时还没有在这个二十世纪的国际领域当中帮助中国人自己复兴。

  由于二十世纪一直没有很好的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发展到文革,那是中国一个最大的劫难,中国的历史上没有文革的。秦始皇焚书坑儒,那是很少的人,坑了四百多人,焚的都是对秦朝不利的书,农业等很多方面的书。但是很多好书,都保留下来了。但是文化大革命就觉得好象是反对中国的文化中国就会好似的,但是错了,我们究竟如何来看待中国文化?我们在座的都知道,文革期间国内当时也有两派势力,一派势力就是接受全盘西化派的那一派,就是叫河殇派,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来七八集,看起来惊心动魄,中国的文化是一个黄土的文化,而西方的文化是海洋文化、是蓝色的文化,中国的文化就是封闭保守的,以万里长城为代表,万里长城把中国穿起来了,和世界隔绝了,所以中国的文化要走向世界这是最大的阻力。与此同时,北京大学汤一介先生和梁漱溟先生等等很多先生在北京大学组建了一个中国文化书院,希望保留中国文化的种子,那个时候就提出来究竟是走河殇派,还是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呢?后来这个问题没有解决,这是80年代的事,到了90年代的时候,国内也有两派,有中国文化书院保存中国的思想掀起了一个“北学热”,北京大学季羡林先生是代表,研究北学不是国粹吗,这是搞什么名堂?我们中国还是回到过去,中国要走向前,要向世界前进,走向世界应该是向什么样的世界前进呢?是走欧美的道路,就是自由主义派,还是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还是另外一派?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一直到现在,这个东西已经根本不是原来的马克思主义了,特别不是列宁,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了,完全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了,这里有很多的中国文化在里面,有中国的特色,什么特色?中国的国情是什么?最大的是文化,自由主义搬过来也不行,不行在哪里呢?苏联解体是个教训,大教训,戈尔巴乔夫他把斯大林摧毁了以后,列宁新上台,一夜之间由旧的计划经济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什么叫自由主义,西方的,那是一个最大的经济学家,他说自由主义是自由自在的生长起来的东西,中国不适合搞计划经济,但是把市场经济搬过来行吗?全盘西化派想把这个东西搬过来结果也不行。

  经过这样的艰难曲折,忽然之间就跨过二十世纪了,我也糊里糊涂的就过来了,过来之后,中国崛起了,全世界都觉得中国了不起了,没有哪一个国家说中国不好,还预言2030年或者2050年就超过美国了,成为世界老大了。你拿1900年和2000年这一百年来对比,1900年是八国联军那一年,八国联军那一年中国就亡国了。2000年用西方的话来说这是千禧年,所以季羡林先生说二十一世纪就是中国的世纪,世界的文化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方,二十一世纪就是东风压倒西风的时候了。由于中国国力的增强,把中国的文化一下子提到世界文化的道路,使得全世界另眼相看了,这和二十世纪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我刚才说的那些话都是我的老话,现在你们所面对的是二十一世纪的新话,就是面对着二十一世纪,东风压倒西风不一定?季羡林先生的话,我们打个小小的问号,以后再来说这个事。就是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文化的地位提高了,文化优和劣的问题不存在了,过去中国最高层的精英分子,那时候精英分子一直在争论究竟是西方文化好还是中国文化好,你认为这个问题有没有争论的必要,这个问题不争论,争论是争论不出来的,这叫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争不出什么结论的。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中国经济起飞了,在世界上取得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能够在全世界当中举足轻重。既然中国举足轻重,那中国的文化不要问它劣不劣,因为如果一个劣的文化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就是好的了,但是好在哪里了呢?你们知道吗,我们搞文化的人,搞了这么多年,还是说不出一二三来,所以很多有识之士就提出来。到了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需要一个文化的自觉,每个人都知道我是中国人,有一个中国心,对中国的文化我们有一种热爱之情,不仅这样而且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方式走向世界指导。这是精神的力量而且还是精神的支柱,如果是过去,看到外国人,西方人总觉得比他矮一头,现在我看到外国人最觉得比他高。这就是自信的问题,当年鲁迅先生就写了一篇很好的文章,文化界的什么文章?《难道中国人丧失了自信吗》,中国丧失了自信吗?没有的。在过去各种苦难的年代中国人从来都没有丧失过自信,一个民族一个民族的个体对这个文化如果丧失了自信的话,就开除了国籍。不是中国人了。

  但是我们现在重新把这个文章来读,现在我们应该走一个什么道路呢?有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再进一步在理论上、知识上进一步升华,升华到一种信心。一定要走这么一种道路。但是两年前我在别的地方也经常讲,中国现在可以用三句话来说,有人说的,不一定是我说的,中国现在面临的什么问题呢?经济是起飞的,政治滞后了,政治改革没有到位,特别是邓小平百年诞辰,很多报纸都登,邓小平留下了没有完成的心愿,什么心愿呢,就是政治没有改革完,这个问题就留下来我们现在解决,四中全会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但是和经济是不配套的,是滞后的,经济起飞了,政治跟不上。还有一个大问题在哪里?文化的思路,这可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经济起飞,政治跟上去了,可是一个经济大国、政治大国却没有自己的文化,那是一个什么国家?那是中国吗?什么叫中国?中国最根本的是文化。现在很多人把文化看成唱歌跳舞,演什么昆曲叫挽救文化等等的,那个是文化吗九?如果把文化归结为那个文化行吗?还搞什么茶文化,酒文化,什么乱七八糟的文化,如果把文化搞成这样的名堂,那就不是文化了,没有一个很好的文化,文化部搞的也不是一个真正的文化。文化战略的问题很重要,我们现在作为一个中国人,怎么样走向世界,面对着和面对其他的国家,在泱泱大国之中。

  前几天看了一个报纸,说中国人跑到阿联酋去,跑到那里干什么你们知道吗?赌博。阿联酋是伊斯兰教的国家,是禁止赌博的,我们中国人哪里不能赌博,跑到那里去赌博。文化自觉现在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了,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什么在深圳这个地方?深圳要有这个之先,这个我以后还要专门写文章,一百多五十年来一个半世纪,中国的文化推动者是广东,然后和香港都搞好了关系,康有为是广东人,孙中山也是广东人,改革开放也是从深圳开始,建立了特区,这个文化和世界的文化打开了一个窗口,中国的文化具有非常大的包容性、开发性。所以站在这个角度,回过头来我们来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定要有新观念,不要在文化的优劣方面做文章,没有什么优劣的,文化本身就是力量的背景。在这个时候,我们要理直气壮的,把它搬到世界格局的大潮中。

  这个会议主要安排的课程有五讲,儒家的,道家的,佛教的,还有周易和《孙子兵法》,这五个方面包含了过去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所形成的综合的东西,他是有机构成,大家必须想一想,为什么中国老是说儒、释、道三教合流呢?为什么别的国家,没有来一个合流不合流呢?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就没法合流,基督教中间,新教旧教不能合流,伊斯兰教的两个派不能合流,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搞合流呢?就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这个东西是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优点,我们中国人是最聪明、最有智慧的,邓小平搞的改革开放那一套东西,就是受这个影响,早在五十年代周总理第一次提出来了求同存异,求同存异西方的文化提出来吗,根本就没有求同存异的,他只求同而不存异,那个时候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到现在成为国际关系的根本。重要一点,现在邓小平又来一个一国两制,“一国两制”和求同存异好象没有什么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就是求同存异,佛也好,道也好都能够合流,合流以后就构成了一个多元化。普京现在面临车臣的问题在中国来解决是很好解决的,他就是搞个很小名堂,不能存异,不许搞单边主义,他也不能存异了,不行的。中国能够把这个大家个搞在一块儿,中国的文化体现在这几个方面,这个优点也是我们行政管理,行政官员包括老百姓生活在内,而且中国的文化几千年来是全世界所固有的支撑体系。5000年来,全世界找一找,伊拉克过去是巴比伦文化,现在变成伊斯兰了,印度的文化也是古老的了,可是印度早在三千年前自己的文化就没有了,他是在雅利安的文化了,希腊文化在哪里?我们在希腊看奥运会,古希腊的文化没有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极为顽强,而且顽强到什么程度呢?顽强到一直在海外住了多年的华人还是叫做华人。这个文化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里面,不是乡村的老太婆,制度的载体用语言说出来了,政治家就要把文化的精神用一种决策制定政策,所以中国的文化是上下左右全方位的贯彻,我们今天最后来讲一讲给大家增加信心,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文化复兴是不是有希望?这个希望还是有的,我不要罗嗦了,下面还有其他的学者要做演讲,我就讲这些了,谢谢大家!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