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土葬,该怎么做?
2009-04-07

2009-4-7 10:13:45  江门日报

资料图片

  话题背景

  近日,本报刊登《没个一两万 先人难下葬》一文,报道由于土地越来越紧张,墓穴供应有限,为先人下葬的费用相当昂贵的状况。报道出街后,引起社会诸多反响,有的人感叹“穷人活不起,也死不起”,有的人建议政府推出低收费的殡葬地,还有不少人呼吁改变观念,变土葬为树葬、海葬,乃至捐献遗体等。

  事实上,从节约土地资源的角度来说,减少土葬乃是大势所趋,但完全摒弃土葬,也并不现实。本期“热点对话”即就《减少土葬,该怎么做?》进行讨论。

  【关键词】

  搞好配套

  出于自然

  复归自然

  人是世间万物的一分子,有生必有死。人从自然而来,最后又复归自然,所以“入土为安”成了丧葬文化最重要的主题。不论是以前的帝王将相,还是如今的普通百姓,死后都期望有一个体面的归宿,帝王将相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的后世安置得风光无比,普通百姓虽难及有权有势者,但也是尽自己所能,用一方土,一块地,把逝者安置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死者与生者争地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殡葬改革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显得尤其重要。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在超脱的诗人陶渊明看来,死亡没有什么,不过是将身体托于山峦而已。尘归尘,土归土。诗人面对死亡淡然处之的人生态度让人感叹。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这种超然的生死观念更应倡导。是选择冰冷的水泥石块,还是以更为文明的方式“入土为安”,的确值得人们思考。纵观现在的城市公墓区,大部分是由水泥或石板砌筑的墓穴和墓碑组成,给墓区包上了一层坚硬的外壳,给视觉造成极大的污染,对环境、景观破坏严重。现在在一些城市推广的树葬方式,不失为一种既能节约土地,又能保护、美化环境的方式。

  树葬的习俗并非源自今天,孔子生前慕古不修墓,其弟子在其墓地上以广植不同树种来缅怀纪念,感激师恩。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就认识到,种一棵树比立一块碑更有意义。的确,对于逝者来说,有树木相生相伴,不是代表生命可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成为逝者的精神化身吗?对于生者来说,用植树的方式,为逝者送别祭祀,若干年后,荒山变成绿野,到处树木葱郁,站在树下“睹树思人”,不是更有意义吗?

  树葬的方式虽然意义深远,充满文明的气息,但是在一些城市推广仍然缓慢,一方面缘于不少人的观念还没有改变;一方面,因为树葬的后续工作还没有跟上。据称,一些城市实行的树葬,不让亲人在树上或旁边做标志,以致亲人若干年后无法辨认,无处缅怀,甚为遗憾;还有一方面就是树葬的地方基础设施还未跟上,如道路不通,离城区路途远等,都让有心树葬的百姓心存疑虑。看来,要推广树葬,除了要加大宣传,还要做好配套工作,让生者逝者都感到温暖的关怀才最重要。 (轻风一笑)

  推广树葬海葬

  加强组织工作

  笔者认为:厚养薄葬应是文明社会、和谐社会和发展方向。年青人对老人家的尊敬、报恩与善待,应当体现在老人在世时的厚养上。老人死后,大可不必厚葬。只有薄葬,才能更好造福百姓,造福国家和全社会。因为大搞土葬,既让后人耗费大量金钱,又使国家耗费大量土地资源。如果让“无限量”的死者(从长远去看,确是“无限量”的)去不断挤占“有限量”的土地面积,其结果如何,令人不敢想像。唯一的出路是用树葬、海葬等文明殡葬方式去取代传统的土葬方式。在这方面,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已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小平同志的身后事,按照他本人的生前意愿,用海葬的方式进行,既文明又简朴,获得全社会的高度评价。

  在提倡树葬、海葬的同时,保留少量的土葬还是必要的。对于用宝贵生命保护国家人民利益的革命烈士,应建立英雄纪念碑或烈士陵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少年进拜祭和瞻仰,激励后人奋发进取。对为国家作了了杰出贡献的社会名人,也可适当建些纪念碑或陵墓,作纪念之用,而对其余大多数死者,则应用树葬、海葬代替土葬。

  现在问题提,树葬、海葬和遗体捐献的组织工作做得很不到位。民政部门应成立专门机构,帮助市民分期分批做好树葬、海葬工作。“海葬”应由民政部门组织船只,协助死者家属出海洒骨灰,并有医护和救生人员随行,以应对意外事件。

  说到遗体捐献,现在有不少人感到遗体捐献是一件很“烦人”的事。又要寻找接收单位,又要找这个部门那个部门办这样那样的手续,缴交这样那样的手续费,等你办完手续回来,就会累得像骨头散了架,简直是一场艰苦的拼搏。捐献遗体本来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特别是捐献器官能造福“活人”,但办手续却又烦又难,简直叫人望而生畏。有关部门应当设法变这种现状,主动做好遗体接收工作。(卓世明)

  【关键词】

  加强管理

  政府引导才能减少土葬

  “入土为安”是中国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为先人修坟立碑以示铭记是几千年来的传统做法,直至今天,这也是绝大多数人的第一选择。土葬不能用正确与否去判断,只是相对如今越来越紧张的土地资源,这种做法不是长久之计。“绿色丧葬”是目前替代土葬的最文明方式,但是这种方式,究竟有多少人能够接受,又怎么样使大家逐渐接受,任重而道远。

  减少土葬,推行“绿色丧葬”方法无他,唯有改变人们旧的观念和习俗。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传统观念和习俗,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和配合,尤其是要以政府为主体,进行必要的宣传,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引导人们接受“绿色丧葬”。

  现在市民的文明意识越来越高,对土葬的诸多弊端都有所了解,但是真的要实行”绿色丧葬“还必须过心理关。政府首先应在媒体上对“绿色丧葬”进行宣传,从个人的经济支出,到地方的可持续发展,使更多的人了解新型丧葬方式相对于土葬的优异性和前瞻性。据笔者了解,部分老党员、老干部对“绿色丧葬”是非常理解以至愿意身体力行的。政府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查,建立像“中华骨髓库”一样的档案。在这些人逝世后举行“绿色丧葬”的时候,给于相应的物质支持和精神鼓励,比如在报纸登《讣告》等。通过以上工作,市民对“绿色丧葬”的知晓率和支持率会有所提高。在此基础上,可制定一系列的鼓励措施,主动为长辈进行“绿色丧葬”的,可在单位进行物质奖励或在单位小范围地进行表彰。这样不仅可消除晚辈的顾虑,更可在社会中形成一种新的丧葬风尚。

  这一些,都必须要求政府先提高自己的认识,并切实有推行“绿色丧葬”的决心。也许,最初实行的时候,效果不会那么明显,但是假以时日,“绿色丧葬”一定会像土葬一样深入人心。 (洒洒)

  死人不能与活人争地

  临近清明,北京市在北京东郊开放了首个公益性墓地——占地300亩的长青园。这里的每个骨灰格位服务期为20年,对重点优抚对象和低保居民实行免费,其他市民由市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据介绍,这里的骨灰安放形式除了骨灰墙以外,还有植树葬、花葬等多种绿色安葬方式,尽可能不占用或者少占用土地资源。北京市还出台了《北京市骨灰撒海补贴管理办法》,鼓励市民选择骨灰撒海的绿色殡葬方式。

  每年清明节的来临,伴随着安葬方式的讨论在此时也显得尤为激烈,年年都在呼吁减少土葬,提倡绿色安葬方式,拒绝“死人向活人争地”现象的发生,但这种呼吁一旦遇上国人数千年“入土为安”的思想,往往显得苍白无力。笔者认为,土葬这种方式短期内估计还会有愈演愈烈之风,减少土葬,当务之急还是减少土葬占地率。

  值得深思的是,推行殡葬改革制度已有多年,但在许多地方殡葬改革只是提高了死亡人员的火化率,并没有完全达到减少占用耕地、节约殡葬费用、移风易俗的目的。在一些地方人死亡后先在殡仪馆火化,然后还要土葬,土葬的坟墓占地从几平方米到一二百平方米,甚至是几十亩的豪华大墓。最近深圳又出现价值200多万元的阴世楼王,堪比现实豪宅。这种殡葬方式不仅未减少死亡人员家庭的丧葬费用,而且占用了土地,出现了死人与活人争地的不良现象。多年的殡葬改革,只提高了火化率,并没减少土葬率。

  前面提到的北京市出台了两项新措施,其实目的都在于减少土葬占地率,值得推广。我市也应开放公益性墓地,并对公墓内坟墓的规格式样作出统一规定,禁止超规格、超标准建墓,杜绝丧户相互攀比的不正之风。对不具备开放公益性墓地条件的村镇一级,可以筹措资金,建立骨灰存放纪念堂,逐步引导人们不再在火化后进行土葬,以达到节约耕地、减少丧葬费用的目的。另外,对现有私坟比较集中的区域,可集中深埋,减少土葬占地率,节约耕地。 (弓虽)

  要控制墓园的增加

  下葬先人,要花费不少金钱,这是无庸置疑的,然而,为什么呼吁了很多年的“减少土葬”,而土葬这种风俗一直改不了,甚至在年轻人中都有“市场”呢?究其原因,是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崇土意识密不可分。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人死后埋入土中,死者方得其所,家属方觉心安。

  此外,土葬后,后辈前来拜祭时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即使不是清明节也可以来此凭吊先人,这一点,是海葬等其他殡葬方式难以达到的,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海葬的先人的怀缅总是停留在“遥想”的层面,给人虚无的感觉,不及土葬来得实在。

  因此,只要有墓地,肯定就有人买来给先人下葬。如果想减少土葬,节约土地资源,只有立例,要控制墓园的增加,那么即使有人想土葬也没有办法,因为没有地,人们也就自然会想别的方法来给先人下葬,如海葬、树葬等。这是迫不得已的事情,是无奈之举,但时间长了,人们也就慢慢习惯了这些方式。否则,一天有墓地,一天都有人买墓地。

  在节日里燃放烟花爆竹是我们很多年的习俗了,随着城市里严禁燃放的规定以及相关的惩戒措施的执行,现在人们已经慢慢习惯了在喜庆日子里不燃放了。同样地,要想减少土葬,一定要有关部门出台相关的措施并且明令执行,才能真正达到节约土地资源的效果。否则,减少土葬永远是空话。 (虹樱)

  【关键词】

  创新观念

  建议实施新式土葬

  土葬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殡葬形式,在我国的农村普遍存在,而相对于我国城镇越来越紧缺的土地资源来说,传统的土葬只会进一步加剧土地资源的减少。

  目前,我国城镇普遍采用的火葬的殡葬形式,虽然有效地节约了土地资源,但笔者觉得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尸体燃烧需要一定的燃料,在全球能源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火葬理论上只是进一步的消耗能源;其次,尸体燃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这些气体都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再次,一些地方还普遍存在火葬后二次土葬的问题,已经偏离了火葬的本意。

  笔者觉得有必要学习外国的一些殡葬形式,采用一种“生态”的殡葬形式——新土葬。笔者在网上也看到很多人提出这样的殡葬方法。具体的做法就是,人死后在规划好的土地上,用环保或再生材料做棺材并深埋,上面种一颗树,不立碑牌也不立坟头,不烧纸也不放鞭,既可以实现我们中国大多数人“入土为安”的心愿,从生态环境的保护上讲,也有效地节约了土地资源。新式的土葬的优点还是比较明显的,比如有效地减少了火葬时污染物的排放,相对于传统土葬的烧纸、放鞭、立碑牌和坟头等来讲,也环保和时尚了不少,而且,新土葬避免使用肥沃的土地,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土地资源,也消除了火葬的大兴土木,节约了大量不必要的兴建火化场、骨灰安置地的费用。  (沙沙)

  不妨创新

  墓园设计

  人们常说“少有所依,老有所养”,后来人们又说“病有所医”等,但从本报近日刊登的《没个一两万 先人难下葬》一文,笔者认为,现在,恐怕还要加上四个字“死有其所”。

  抛开殡葬暴利的因素不谈,若想做到“死有其所”,笔者认为,要从绿色安葬、环保纪念来努力。我们应当提倡和推行骨灰墙、植树葬、花葬、海葬等绿色安葬方式,也可以采用更为环保时尚的网上纪念方式。

  当然,这些都是减少土葬的方式。笔者认为,减少土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省土地,减少污染排放等,因此,我们还应从墓地的设计入手。曾有媒体报道贵州有一墓园,叫“海天园”,那里的碑文上,你看不到“×××之墓”、“孝男×××”、“孝女×××”等字样,有的是逝者的几句生命感悟、一段富含哲理的文字、或者一个小传刻在碑身上,让人有亲切感,发人思考,减轻墓地阴森恐怖的氛围。漫步其中,犹如阅读一部古代贵州历史。同时又可尽赏一年花事。这个墓园的设计理念,来自作家李宽定,他认为,公墓在功能上可以分开,既是死人的墓地,又是活人的公园。

  笔者认为,“海天园”的做法,完全可以推而广之。生活中,我们可以接受英雄、烈士陵园与公园融为一体,而每个人的一生,无论其平凡与否,都有值得纪念的事,有其自己的人生感悟。将这些记录下来,刻于碑上,不是很有意义么?此外,配以花草树木,或者设计一个有意义的主题,不也是一个名胜么?难怪有人称海天园为“一个文化名胜的开端”。

  要减少土葬,实现“死有其所”,关键是要动脑子,不能一味地用海葬等来解决,毕竟,每个人的观念不同。(蝈蝈)

  把骨灰

  存放在骨灰堂

  有人说,“穷人活不起,也死不起”,说的是土地越来越紧张,墓穴供应有限,为先人下葬的费用昂贵。费用昂贵,土地越来越紧张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某些墓园趁机高价收费也不是没有可能。如何让穷人死后也能入土为安?把丧葬的各项费用切实降低下来,对家庭经济困难者予以优惠或减免部分费用,这都是可以考虑的。

  当然,从节约土地资源的角度来说,减少土葬乃是大势所趋。减少土葬,首先需要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所谓传统观念,简单来说,就是入土为安。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后人讲排场和攀比,造成不少浪费,有的甚至修起豪华大墓,占用过多土地,这都是不应该的。唯物主义者认为,变土葬为海葬,乃至捐献遗体等,是比较节约和科学的丧葬方式,有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榜样。

  在农村有的地方,先人尸体火化后,后人依然将先人骨灰放进棺材,再实行土葬,墓穴所占土地面积仍然很大,火化与不火化,意义不大。如果尸体火化后,对墓穴所占土地面积予以限制,这样,土地资源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节约,才能体现火化的实质性意义。

  在城市附近的很多墓园,都设有骨灰堂,先人骨灰火化后,存放在骨灰堂里,看似“寒碜”,实则是最有效的节约土地资源的方式。普通百姓,很难说像无产阶级革命家那样,主动接受海葬,乃至捐献遗体,但把骨灰存放在骨灰堂里,还是可以接受的,每年清明时节,其后人还可以前往拜祭。

  笔者认为,把骨灰存放在骨灰堂里,这种方式值得大力提倡,要通过舆论宣传把社会风气慢慢扭转过来:把先人骨灰存放在骨灰堂,不是对先人不孝,也不是后人贫穷, 而是为国家着想,是为了节约土地资源,这一做法是崇高的,光荣的,绝不是“寒碜”的。(律迅)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