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领导看不见的脏和乱
2009-03-30

2009-03-30  来源:新华网

    最近住在京郊农村。一天,村里的清洁队全体出动大扫除,像过节的气氛。后来才知道有领导同志要来。

    就在那一天,我信步走到邻村,没有目的,就是溜达。发现比起30年前来,这一带确实有了巨大的变化。一是房子新了,高了,再没有那种低矮的、房顶上堆满杂物的土坯房子了。二是道路也新了,而且直了。我所溜达的这个村子已经具备了小镇的格局,有一条十字街,十字街头有一些店铺。尤其让人惊讶的是,村里的小学盖得非常气派,即使放到市区,也是属于好的一类。

    但是,村外有两样东西非常扎眼,一是坟堆多而乱,二是垃圾多而乱。这两个多而乱,不要说30年来没有什么进步,就是比起60年前来,问题也显得更加突出。 60年前我国人口只有4亿多,而现在增加了两倍。人间拥挤,阴间也拥挤了。死人和活人争地。时值清明前夕,家家都给坟堆培了新土,插了白纸,不由得你不看一眼另一个世界这些杂乱无章的住宅。垃圾也随便堆放,花花绿绿的。有一户人家,房子是新的,院墙高大,而且刚刚抹了水泥,但墙外排水沟里满是垃圾。我对从里面出来的一位妇女说,这垃圾堆在这里多不好。她说她不是这里的。60年前,农村垃圾基本上都是可以自然降解的,都做了肥料了,自然消化掉了,不易腐烂的只有破布,那也不会随意丢掉,攒起来可以换麦芽糖。现在不同了,塑料制品如鞋子和包装袋之类到处都是,都是不易腐烂的。

    这种情况在我国农村非常普遍,决不是个别现象。现在各地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治理这两个多而乱其实不难,也不需要多少资金,要的只是组织工作。搞一个公墓,适当收费,不需要多少资金。建立一个小小的清洁队,也花不了多少钱。可以说是惠而不费。之所以没有搞起来,还是观念落后。

    这方面,西方人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在全世界殖民,每到一地,聚居区必然有公墓,必然有公共卫生设施和治安安排。所需费用通过税收解决,大家分摊。这就是公共事业,大家的事情大家办。我国原本没有公共事业这一说,包括城市。100年前来华的西方人对此颇为惊讶。现在,城市的公共事业普遍建立起来了,不比西方城市逊色多少。但农村还没有跟上,必须重视。办好这两件事情,不仅可以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而且可以改变人的观念,提高人的集体意识和公民意识,某种意义上也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不知道为什么人们如此熟视无睹。

    实际上,我国旧农村也并非完全没有公共事业。我们江南农村,每隔几年就要疏浚河道一次,这不是一家一户可以办到的。村里会有热心人起来牵头,家家都要出劳力,进行义务劳动。还有修桥补路,也都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只是没有建立常设机构和机制而已。现在,这种中国特色的农村公共事业好像没有了。这也可以说是一种退步。

    当时,我很想到他们的村委会去谈一谈,但考虑到自己一个闲散人员,人家未必会买账,弄得不好还会自讨没趣,所以终于没有去。而这些场景,视察的领导同志恐怕是看不见的。作为一介平民,看到了,在网上说一说,呼吁呼吁,明知不会起什么作用,总算也尽了一个公民的义务。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