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葬”看社会文明进步
2009-03-26

新华报业网  2009-03-26 09:54:45

   没有冷冷的石刻碑,只有青青的小草和鲜花,“草坪葬”的墓区显得青翠而安详。这种新型“生态葬”正获得越来越多的长沙市民的认同。(3月25日《新华网 》)

  “生态葬”是指人的遗体火化后,通过“草坪葬”、“壁葬”、“花葬”、“树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处理骨灰,其中“草坪葬”最为市民所接受。临近清明,在鲜花盛开的草地上,挂上清明球,插上一炷香,三鞠躬即可为已故亲人祭扫。“生态殡葬的方式很好,不仅经济实惠,而且节约土地,很环保。”一位祭扫先父的王先生如是说。

  “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一部人类发展史,从民风的角度看,就是一部移风易俗、崇尚文明的进步史。我们古老的民族选择土地作为自己生命的最后归宿,几乎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传统。古代的皇帝生前不惜挥霍巨资、占地千顷为自己造陵,“入土为安”、“厚敛重葬”也是百姓告别人生的最后遗愿。传统阻力,根深蒂固,殡葬改革可谓“千年难题”。但是,这个难题从上个世纪50年代得到破解:毛泽东同志首倡实行火葬,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将自己的骨灰撒在曾经战斗过的高山、大地、江河之中,溶进了他们曾为之奋斗、深深挚爱的这片土地,文明节俭办丧事的新风从此深入民心。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们在对身后事的处理上出现了由土葬到火化,由占地修坟到“草坪葬”、“壁葬”、“花葬”、“树葬”、“空葬”、“海葬”等多种形式,这种变化既是一种观念上的进步,更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昭示。但我们也看到,时下仍有不少人在为自己买地造墓。这不仅是一种观念的落后,更重要的是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有些地方竟出现了“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现象。“多留一分地,留与子孙耕。”对照长沙“生态葬”的方式,文明与落后,应成为更多人的清醒认识。

  想一想,当我们百年之后,如果葬于大海,我们又回到了人类生命起源的地方;如果葬于花草下,我们会为大地滋润一片浓荫绿意……这是多么美好的人生归宿呀!付彪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