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3月21日 00:00:52 来源:新华网
李业成
有一天在街头听一位退休老厂长谈反腐败,他讲了这样一件事。早年在他们厂的一位保管员,拿了公家的两本信纸,厂里对他办了好几天的学习班。这位老厂长的态度现在依然坚决,说公家的东西就是动不得。他是个军转干部,他谈到打枪,说在准星上差1毫米,百米射程,离目标就会相差5米,200米射程,离目标相差就是10米。他对腐败的认识也是同样的,如果从制度上放宽1毫米,腐败的结果就会放大无数倍。
现在,对一些小腐败,许多人都已经不当回事,习以为常,甚至认为这是当官应得的“回报”,连腐败者本人都不避嫌。而虽然仍有相关的制度约束此类腐败,但却很少有人拿制度来较真儿。许多人说,有些贪官都贪到数千万了,这些小来小去的人情往来谁还会放在眼里?
小处不严,定出大贪。过去的两本信纸,那是公家的,谁拿了,就看作一个很严重问题,就因为那是公物。如果不把它看作严重问题,发展下去,恐怕连公家的桌椅也会搬到家里去。前几年我们这里有一家肉联厂,因管理混乱,最终垮掉了。有人把猪肉、猪下水向墙外扔,下了班再到墙外捡,墙外的农民,收工经常捡到猪腿。很多人效仿,从中层干部到一般员工都偷,这个厂最终被偷垮了。公家的东西好像家大业大,如果人人去挖,肯定会有挖空的一天。比如官员腐败,有人觉得我们比从前富多了,从前没有那么多的贪官,现在有许多贪官却照样富,不想想如果没有那么多的腐败、那么多的贪官,我们的社会又会走得多么快。
德国那么富,一个总理节假日用车不准用公家的车,要用自己的车,这与两本信纸是一样的道理,公家的东西不能动,一动就不得了,如同打枪在准星上差了1毫米。而我们在这方面的要求基本没有,也许这就是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的真实写照。
现在的某些干部,哪儿还把损公当回事,到了公私不分的程度,吃的、用的、花的,全部公家报销,有位叫马红妹的贪官,连家里用的油盐酱醋都要公家报销。公车私用已是“天经地义”。某机关开除了一个小车司机,一辆新车一年维修费居然报了5万多元,这也是受环境影响,不然一辆新车他敢花5万块修吗?那些巨贪,又有哪个不是从小来小去,堕落成上千万、数千万元的蛀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