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的宗教转向
——佛法为何成为目前西方发展最快的学科
当西方传统信仰日渐远离人心、与科学不兼容、难以令人信服、疏离社会、难以吸引人、教堂关闭、教产拍卖、教士转业日多时,佛法却为英国学者波威尔(Andrew Powell)在《常新佛教》(Living Buddhism)一书中,指出是目前西方发展最快的宗教。洋人信佛、学佛的原因主要是和西方传统信仰的衰微、佛教本身的优点、喇嘛僧的到来、信息流通的频繁等因素有关。
一、西方传统信仰基础动摇,造成心理危机
其原因是:
【1. 教理欠圆融】
中东发源的信仰,含有神权至上的霸气、教条主义的虐迫性、褊狭族群的排他性,与科学理性之认知甚少兼容,一般人视为过时、落伍、迷信、远离尘世、与现实社会不相干、难以令人信服、年轻人几乎都不再上教会,将「宗教」视为笑柄。
目前西方的传统宗教,大体上来说,已黯然失色,日渐式微,主要是因为他们都有许多绝对要相信,不容怀疑,却不着边际,难以在日常生活中验证,也无法在现实功利的工商社会施展开来的教条。因此,宗教与生活扞格不兼容,生活自为生活,宗教信仰则是远在天外、死后才能到达的不可及世界,和现实人生根本扯不上关系的一大堆神话,例如创世纪、死后复活、耶稣是处女所生等说法,不但跟知识领域的认知相抵触,很难以令人信服,而且根本不吸引年轻人,对于人心也不具有约束力量,给人的感觉是远离尘世与疏离人心。以英国韦尔斯西部来说,戴维斯(Tom Davies)指出该地区半数以上的教堂都已关闭(Davies, 1993)。
【2. 专家学者的质疑】
十九世纪以来,对于西方传统信仰的质疑渐多,如达尔文的进化论、赫胥黎的天演论、费尔巴哈的「人造神」说、尼采宣称上帝已经死亡、郭敏达(Govinda)、史托利(Francis Story)、阿前.瓦兹都对西方传统信仰产生很大的反感。最近英国德连市(Durham)大主教简金斯(David Jenkins)公开在各大媒体称耶稣是处女所生、耶稣会复活,根本与常情不相符;仅因不信上帝,就永久受炼狱之苦太残酷了;仅因亚当与夏娃偷吃了禁果,所有后代子孙便都带有原罪,太没有道理了。法国Evreux大主教Jacques Gaillot则公开鼓吹准许教士结婚,以弥补神职人员流失的窘迫。因此,教会找不到神职接班人已经是很平常的事,甚至虽有不少顽固守旧的势力还在负隅顽抗,也终究抵挡不住,不得不认真考虑让妇女出任大主教等神职,以便减轻教会对神职人员的迫切需求。西班牙大多数的修道院,由于找不到修女,不得不到印度买穷苦人家的女孩来充当,即为一例。
教会关闭、教产拍卖、教士转业的情形十分普遍,一九九二年佛光山在伦敦玛格丽特街八十四号所设的「佛光寺」即是买下教堂改装的,只是把教堂上的十字架拆下来而已。苏格兰艾克上达穆的三藐林寺(Samye Ling)在阿然(Arran)外海买下的圣岛(St. Holy Island ),供各种信仰者闭关修行的场所,原来也是中古时代的修士隐修的地方。目前西方很多教堂几乎部已经是门可罗雀。为了勉强维持场面应应景,改头换面变成博物馆的已为数不少,甚或经营陶瓷等其它工艺行业以苟延残喘的也很多(Drakakis-Smith, 1994, pp.31~32),原先教会的宗教气氛,似乎已经荡然无存。霍夫曼在《爱因斯坦传》中记述爱氏对于自己传统信仰产生疑惑、失望的心情就是一个最好的写照。
【3. 家庭组织的崩溃】
过去家庭是教会的延伸,但目前随着核心家庭组织的崩溃,教会的权威与元气也大受损伤,作为伦常规范的传统信仰支柱既已破灭,各种脱序的乱象乃层出不穷,真是应验了「家庭一破碎,教会也跟着完了。」(Roof, 1994, p.33)
【4. 生活没重心,缺乏方向感】
过去宗教信仰是社会伦理的主要支柱;目前此一支柱既已动摇,却又没有更好的伦理道德架构来取代它。死后的世界既不可知,几乎等于虚无缥缈,那么人生的指望便只有回到最原始的情欲,纵情声色,追逐官感的满足而已。人们热中权力、,财富的追逐,因为那似乎成了社会地位与成就的指标,行尸走肉的随波逐流,既不关心死后,也不关心来生,只要今朝有酒今朝醉,重视的是现前的享乐。因此,愈耽溺世乐,也就愈迷失自我,难以自拔。每个人都汲汲想要追逐快乐,可是到头来获致的却是更多的空虚、苦闷、失望、沮丧、挫折、寂寞,与疲累不堪的身心。人生的无望、无奈、无助,莫此为甚。
2 科学与宗教:回归佛学的怀抱
对西方传统宗教信仰失望所造成的影响与现象,则是教堂关闭、拍卖或转业,教士流失、精神空虚、社会纷乱不安,性泛滥非常严重,英国的少女怀孕率居高不下是欧市会员国最高的国家;希腊则是少女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性解放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满意的生活,反而却是更多的失落、愁怅与迷惘。破碎家庭、单亲家庭逐年成长。缺乏健康及有安全感的家庭环境,如何培养出健全人格的小孩,实在令人担忧。家庭、工作,乃至人际关系都充满着不稳定性及不安全感。西方流行一句话说:「除了死亡与通货膨胀外,世上没有不变的东西。」的确,这已点出快速变动不居的社会环境,人生的迷茫。疏离、暴力、吸毒、犯罪层出不穷,日趋严重,就以纽约市的七百五十万人口来说,仅一九九四年一年,就有一千六百多人被谋杀而死于非命(Spaeth, 1995, p.30),也就是说,平均一天四、五个人。这可说是生活没重心,人生缺乏方向感的迷惘之具体写照。
【5. 物质繁荣,逐物丧志的迷失,引发心灵之追寻】
目前有不少拥有各种物质享受,体验过各种想得到的一切刺激,却依然不快乐的人。美国西沃婆丝冬(Marilyn Silverstone)女士说物质的享乐、感官的刺激,总有令人不快的郁闷:「你不停的追寻更兴奋的事,但最后你却发现每样事都变为尘土。」(Khan, 1992)许多改信佛教者,想追寻的是一种,深陷于物质主义及中产阶级规范的基督教徒,所无法找到的心灵生活(Gibson, 1988, p.55)。
跟随「护大乘法脉」创立人耶喜喇嘛出家的美国比丘尼姬娜,在出家前颓废的纵欲生活即是个例子。耶喜说:「姬娜对每件事都怨透了,她说她的生活非常空虚、乏味。她做过每样事,但却还是找不到快乐满意。我了解她讲的话。相形之下,我一无所有:国破家亡、身无分文,然而我却又拥有一切。对姬娜及后来跟着前来问佛法的西方人士,我开始探询他们的生活方式。我了解姬娜欠缺的是对她自己及其内心生活的了解。她不晓得她本身就具有快快乐乐生活的潜力,反而认为快乐是外来的,实际并非如此,而是源于内心。」(Mackenzie, 1988, pp.42-43)
耶喜喇嘛也说:「我认为西洋文明是建立在物质价值乃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这种认知上。遂以为没有任何其它东西可跟它一样重要,这很令我感到沮丧。我晓得这不是某人的错,我不是责备任何人,事实即是如此。我认为这是导致心理浮动与烦躁的原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维系得很好,那令我很不愉快」(Mackenzie, 1988, pp.52)。这就很确切的指出物质生活之空虚。
【6. 理性知识的觉醒】
十九世纪以来达尔文的进化论、费尔巴哈的人创造上帝、尼采的上帝已死亡,目前德连市大主教简金斯博士认为死后复活不可信、达赖喇嘛怀疑神是否睡着了等,都是理性的觉醒。人们难以再全盘接受一些难以理解的《圣经》神话。
二、佛法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与特色
佛法本身具有合理、可行与有效性。如果佛法仅是其它一种大同小异的宗教信仰而已,那么它就不会如此吸引人,也不太可能会成为替代西方传统宗教的信仰。因此,这应是洋人信佛、学佛最主要的原因,殆无疑义。佛法的确具备有许多其它宗教信仰所没有的有利点、殊胜与吸引力,充份表现在其教理的圆融上。在世界所有各种信仰中,佛法称得上是最科学、最理性和最具有包容性的,它跟任何文化信仰都可圆融无碍地相处,既没西方宗教派系内的互斥、迫虐性,更没有对于其它文化信仰的排斥性。佛法跟其它宗教比较起来,更能显现其有容乃大的包容性。
佛教与西方一神信仰迥然不同的是,它没有因这三百年来惊人的科学发现而感到扭捏不安。佛教不护卫科学上已经证实为谬误的宇宙论,不谈创世纪的神话,只谈切近人生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止息烦恼,获得快乐自在的生命。它是建立在理性的认知,而非天启的真理上,甚具有合理、可行、有效等特性,容易使人信服。例如,佛教不谈世界怎么来,世界怎么结束,人怎样被创造出来之类,无以验证的许多臆想的神话。因此,它与科学理性主义的气氛是相融无碍的。
3 科学与宗教:回归佛学的怀抱
当西方传统宗教的新血,基本上离不开家庭与族群来延续时,佛教却独能吸引成年人。相形之下所呈现出的生机,自然就具有很大的意义。佛教信众,基本上是一个人长大成年后,透过信仰者自己本身的思惟、探索所作的抉择。
有些人常认为学佛或遁入空门的人,无非是感倩受到挫折,或事业失败、家庭衰落、身心体力衰弱者的选择。这种情形当然不可能说绝对没有,可是也不见得每个人的出家因缘都是如此。事实上,不少人学佛是跟这些事情无关的。在英格兰的阿玛拉跋提寺住了一年多的优婆夷霍琴(Anne Hawkins)即曾说过:「我想多了解一下佛法,我不认为我不满意于目前的生活,但冷静的回顾一下,我确实又是如此。我想来此的人,内心中都想要寻求什么。」(Denison, 1989)目前英国各大城都有佛教团体的聚会与活动,而且往往还不只一个。就以个人就学的英格兰里斯特(Leicester)来说,一九九○年才仅有三处佛教中心,但到一九九六年,至少已有六处佛教徒定期聚会修行的佛教中心,扩展速度不可说不快。
【简单实际】
佛法不谈一些天外天,远在天上,或死后世界等不着边际的事情,更不管一些细微末节的琐碎事,如一个人可以娶几位老婆、行不行割礼、要不要朝拜圣地之类的事,它谈的是每个人切己的问题,如何调伏烦恼妄想心、转化心地、净化心灵,以提高人的品质。这是每个人切身的问题,也就是苦与苦的止息。
【合理可行】
佛法应病予药,它针对每个人的陋习,提供对治身心烦恼,确实可行的种种修持法门。斯里兰卡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使古鲁居(Ananda Guruge)说:「佛教是个实践的法门,而不是信仰某一特殊教义的宗教。它鼓励人们亲自来思索,自己作判断。」(Gibson, 1988, p.54)法国史特拉斯堡大学(Strasbourg University)机械工程教授,也是法国佛教联盟主席(The Buddhist Union of France)马丁(Jacques Martin)说:「佛法吸引欧洲人士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理性与批判精神,它对生命的探索方式与西方科学研究一样的精确。」(Gibson, 1988, p.54)换言之,它是个实践的宗教,光信仰是不够的,必须身体力行。
【契理契机】
英国优婆夷法兰克(Lynne Franks)说:「我生活过得很好,透过学佛,我学到应该感恩与回馈,而每当我想要回馈时,就有一些奇妙的好事发生。它仅是一种维持均衡的事,因此,我一点也不觉得累。」(Miami, 1986, p.11)佛法强调善良的心地,且是一个能提供契合时代需要的信仰。尽管人类已能制造许多巧妙的机器,但善良的心地,却不是机器制造出来的。佛法提醒人们时时照顾好自己的起心动念,才能过满意自在的生活,实为千古不易的真理。
【平等平实】
佛法等视一切含灵,既没有任何「选民」(selected people)的观念,其慈悲绝对没有任何条件,也没有任何种姓、阶级、肤色、性别,乃至人畜等差别,真是无所不包。佛法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认为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都有成佛的可能。它不谈玄说妙,只谈现实、贴切的人生实际问题,勉励学佛的人要兴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心,以同理心体认大地一切众生,无不希望离苦得乐,趋吉避凶的共通想法,生救拔心,不可损恼杖辱诸众生,最是平等平实。
【圆融无碍】
佛教的时空宇宙观是无穷无尽、无始无终的,此世界、他世界是缘生缘灭的,生命也是无始无终,不是片断、有始有终的。在多生多劫的无尽时空里,一切众生都互为父母、兄弟、姊妹、亲戚、朋友,彼此息息相关、自他不二。这种浩瀚无穷的宇宙时空观念,自然要比神造万物、神审判万物的有始有尽的说法,来得圆融无碍与切近事实。而众生平等,没有任何选民之观念,更较一些「神以他的形体创造人类」、「人为万物之尊」、「地球为宇宙中心」的讲法,更显得至大无外的圆融无碍。
「更具包容性」
没有「绝对真理」、「唯一信仰」的褊急与武断,没有派系水火不容的迫害、冲突、流血发生。佛教没有神权至上的横霸胁迫性、排他性。佛教允许每个人心智成长的空间、自由抉择的机会,不急于一时硬要把一大堆教条塞给别人,「一手捧着经,一手拿着刀」,或「一手拿着机枪,一手捧着《圣经》」强迫人家不容任何怀疑的全盘接受其信仰。佛法更没有只进不准出的强迫裹胁性,把改变信仰,说成是亵渎尊神的唯一死罪。在核子毁灭阴影笼罩的时代中,它强调和平共存,并且在此日益恶化的环境中,宣扬各种生命体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性,实远较一般绝对真理的信仰来得更具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