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3月01日 来源:解放日报
又到一年艺考时。各大艺校门口依然人头攒动、美女如云。而社会舆论对此评价不一,有的希望学子们“认认真真完成自己的学业,少做明星梦”,也有的感慨“什么时候艺考可以不再虚热”,希望各位青少年能够端正心态,千万要在娱乐面前止步,刹住“明星梦”……
但是且慢。艺考热真的完全是“明星梦”作祟么?看看博客、论坛里对表演类艺考的描述,多少也能揣摸出一点考生和家长的心态:艺考,是为数不多的高考外渠道。一些成绩不算好的学生,虽然颇有“自知之明”,却仍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成功,可以撇掉高考压力;失败,也无伤大局,只是为了多给自己一次高考独木桥之外的选拔机会。所以首先,不必太过忧心,做明星梦的人远没想象中如此之多。
其次,就算确有人直奔“明星梦”而去,那也提不到道德批判的高度。毕竟,渴望被人瞩目、渴望得到群体认可的心情,人人都有,现代人尤其强烈。当人终于摆脱传统社会的各种束缚,身份认同感只能在成长中自己重新寻找,它可能来自亲朋好友,街坊邻里,更可能来自陌生人。事实上,一位素不相识者的肯定,远比熟人的恭维更令人欣喜,因为他不知道你的各种附加背景,那代表真正只是对你这个人的肯定。而“明星梦”,某种意义上,也就是获得一大片陌生群体的追捧,这样的美好愿望,潜藏在每个现代人的内心深处,是寻求身份认同、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放大情绪。
所以,最好不要轻易指责年轻人的梦想。尽管这个梦想的内容多少令成年人觉得幼稚,但是梦想本身,却并无大错。“这个不好、那个不该”是应试教育模式,如此压抑的教导已颇令学生们受伤,年轻的心灵本来就难以获得认同,实在不必再用同类方法泼一盆冷水。
1973年,著名导演利普斯坦拍过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贞洁堡垒》。主人公为避免外部世界的污染,严禁妻子和3个孩子走出家门半步,以保住他们的“纯洁”,包办他们的精神与未来。时下的长辈们虽没那么夸张,但大有类似的心理:巴不得用自己的脑袋代替孩子去思考,用自己的经验代替孩子去经历,及时屏蔽外界一切可能的伤害,给他们营造一个完美的无菌环境。这样的后果显而易见:孩子永远长不大,对外部世界没有半点免疫力。长辈能教的,是启发他们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立应对能力。而梦想与现实的差距,还是有待挫折来磨砺。
退一步说,即使艺考的“明星梦”暂且放下,但是梦想仍然会通过其他出口进行表达。比如《明星志愿》之类的游戏多年来畅销不衰,比如当下铺天盖地的幻想小说,总是构想原本平凡的主人公,如何一步步上天入地,成就一代传奇。全球各种文化产品,从电影、小说、音乐到节目,无不诉诸奇幻题材、英雄题材。
可以说,传统社会的大众需要一个精神偶像,而现代社会人人渴望成为偶像。因为社会告诉我们,只要个人有足够实力,就能脱颖而出。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做梦的新世纪。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体现在哪里?有一点能得到共识,那就是:它肯定了每个平凡人正当的权利和愿望。每个平凡人都有拥抱梦想的机会和无限可能,无关年龄、无关资历、无关地位。所有的社会思想者们都在构想心中的美好世界,且不约而同都是为了实现一个人人能各得其乐、不受压抑的社会图景。让每一个平凡人都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正是现代社会的进步之处,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令人欣喜的改变。鼓励尚且不及,又何必打压呢?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有些言论,与其说指向考生,不如说指向当下的娱乐狂欢。一切都泛娱乐化的倾向招来反感无数。连带着,明星获得疯狂粉丝们的追捧,也尤其令人看不惯。这确实是一种值得担忧的现象。
马尔库塞在他那本社会学名著《单向度的人》中分析,现代工业社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有效地支配了人和自然,力求舒适温和、合乎情理,令人身不由己,因虚假的享受而难以逃脱,丧失批判意志,朝一个“单向度”进发。物欲蔓延,原先纯精神的“高等文化”也已经没有了市场……这种“现代病”究竟如何解,无数大师们绞尽脑汁,至今依然没有找到解决方法。所以,指望单靠个人觉悟,就去摆脱娱乐、批判娱乐,彻底扭转工业体系赋予我们的生活节奏,似乎只是徒劳。放眼当下,哪一个人八小时外的生活不与娱乐相关呢?它已渗入社会的深层细胞,与城市日常生活难以区隔。娱乐是现代人的一种消解压力的生活方式。年轻人的偶像崇拜,也是宣泄情绪、感受自我的途径。如果有更好的替代,人们就抛弃这些审美疲劳的玩意儿了。
换言之,娱乐问题,成人世界至今都没法轻易解决,就别把这种奢望强加在孩子身上了。与其简单训斥,不如多关心他们的内心究竟渴求怎样的精神养分,或许更来得有用。
“明星梦”也好,其他无数的梦也罢,它都代表了对未来的一种展望,人类由此摆脱了单纯的动物世界,在智慧生物的精神领域自由飞翔。所以,应当尊重年轻人的梦想,不管这个梦想多么幼稚。至少在他们那里,梦想并没有与现实同化,理想的王国并没有缩小,此乃万幸。(龚丹韵)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