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2月21日 00:00:42 来源:新华网
倪小林
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并未见底,制造业在隆冬中徘徊的步履越加艰辛。危机面前,一些企业选择裁员来渡过危机。
然而,美国《商业周刊》最近报道,美国在艾奥瓦州的一家门窗工厂,因美国房地产业不景气,受到的打击不亚于汽车业。不过这家有3900名员工的企业,想出了一个办法,保住企业不靠裁员减少成本,而是让工厂的三分之一职工,一周上4天班。这叫缩工时保饭碗。企业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旦经济复苏,将不会因为找不到熟练工人而苦恼。反过来,职工会认为企业有长远眼光,增强了和企业共度艰难时刻的信心。
事实上,危机早晚会过去,裁员未必是最好的选择。如果考虑到技术工种的培训成本,裁员更有可能得不偿失。美国这家门窗工厂受到了很严重的冲击,连这样的企业都在采取办法,保员工饭碗,说明渡过危机之法,全在人们对于危机的认识和态度。据称,美国的硅谷,正在为过危局设计转向四天工作制。
不久之前,中国的阿里巴巴曾经在危机进入寒冬时分,逆势给员工加薪,让他们增加消费,当时也引起人们很多议论。逆势加薪我认为不是什么有违常理,更不是哗众取宠,同样是企业对待危机的一种态度,一种与员工共同承担风险责任的态度。有人说当时马云是有实力才为员工加薪,那么有实力为员工加薪的一定不止一家企业,但是我们看到很多事情往往有悖常理,效益好的企业只顾高管拿高薪的事情还少吗?
从经济生态的角度看,不保员工对于企业生存的打击将更大。市场就像复杂的生物链,相互依存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以为人们对待危机的不同态度,必然导致不同的选择。就加薪事件而言,阿里巴巴采取的态度不同于很多企业,在安排2008年2009年度加薪时,高管都不在其中。
破解危机的民间法则,有时候需要智慧,有时候需要勇气。两者都运用得当,就可能成为破解危局的智者。危机最早袭击到欧洲汽车产业的时候,那里的汽车业也采取了保饭碗减工时的办法,或缩短每天每人工作时间,或者缩短职工每周工作时间,为不景气的汽车制造企业减少成本支出。只是有一点,这样做比单纯裁员在管理上更为复杂,薪水收入结构需要修订,人员安排需要更多的协调技巧,总之,不裁员保饭碗,累企业,只裁员苦职工。不过不到万不得已,一裁了之都不应该成为企业保全自身的唯一选择。
在保就业的问题上,我们同样遇到很多难题,国家三番五次强调不要轻易裁员,甚至要求企业裁员人数达到一定比例要上报,可见目前裁员问题依然严重。此刻,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向马云那样,像那些不轻易裁员的企业一样,想想更多的办法,为员工保住饭碗呢?(倪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