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下网能否依旧浑身是胆?
2009-02-21

2009年02月21日 00:00:44  来源:新华网

    陈一舟

    24岁云南男子李乔明在看守所因“躲猫猫”受伤身亡一事发生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广受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关注。为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云南省官方征集网民参与调查“躲猫猫”事件真相,20日上午前往具体事发地进行调查。(2月20日新华网)

    让网民参与“躲猫猫”事件调查——官方如此快速的积极回应,欢迎监督的态度,令人赞赏和振奋,无论如何,这是一种进步。从“周老虎”、“香烟门”等公共事件到广东省领导欢迎网友“灌水”、“拍砖”,中国网民通过互联网进行舆论监督的力量,从未像今天这样壮观;权力的运行,从未如今天这样被要求公开透明。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民意会继续以不懈的热情和强大的力量去积极实现权利对权力的监督。

    然而也要看到,网民只是大众另外一种隐蔽的身份符号,而网络监督,究其实质就是公共监督。今天的网络监督,之所以声势浩大、力量凝聚、锋芒犀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由于可以匿名发言,网民不会怀有现实的“顾虑”,往往容易发挥。而一旦网民走下网络,还原为现实的公民,他们还会不会像在网上一般“浑身是胆”、“冲锋陷阵”呢?

    换个角度看,网络监督的兴盛反衬出现实公共监督存在的不足。相关制度建设不健全,不能完全保障监督的绝对安全和落实,导致公众参与监督的热情不高。“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等传统观念,还有很大市场,成为制约公民权利意识成长的思想障碍。在很多时候,对于不相关的权力行为,只要不触及个体的利益,很少有人给予关注的目光。

    对于“躲猫猫”这种事件的调查,能否有一个真实公正的结果,不仅取决于是否有公众参与调查,还取决于有关部门和司法机关的配合行动。网民走出网络虚拟空间,走进现实参与调查监督尽管是一种进步,官方也表现出尊重公共舆论的良好态度和意愿,但如果他们只是被许可了的旁观者,无法影响调查的进程和深度,即便事件真有“猫腻”,他们也未必能像之前在网络隐匿身份发言一样无所顾忌。

    所以,网民参与“躲猫猫”调查对事件真相的揭露究竟能起多大作用还有待观察。希望官方这种对网民的正面回应,能够通过制度跟进和管理进步,加以完善,使网民的监督真正有利于促进执政者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社会公平正义。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