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普查:揭开古西域面纱
发布时间:2009-02-18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XHTV乌鲁木齐专电(记者:罗骁兵毛咏编辑:王璐、王艳(实习)、陈施君(实习)李佳霖):火焰山旁,奇特的“四不像”建筑遗址,究竟是何方神圣;第三次文物普查,千里追寻沧海遗珠。
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上,新疆和来自北京、吉林、山西等地的文物工作者正在开展由国务院统一布置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茫茫西域戈壁的历史遗存,古代丝绸之路的神秘与文明,都将是此次文物普查的内容。这些尘封的宝藏是如何在考古人员手中,重现光辉的呢?
这里是新疆吐鲁番著名的景区——葡萄沟,2008年底,吐鲁番的考古工作者仍在野外进行文物勘察,这也是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就在吐鲁番著名的火焰山西侧,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奇怪的古代遗址。
遗址在距吐鲁番市约10公里的一个山丘上,房屋建筑遗址主要分布在山顶处,山下有附属建筑,但是屋顶已经风化,残墙保存相对完好,土坯规整巨大,个头几乎是现代吐鲁番地区民居土坯的一倍。遗址四周的山坡上遍布灰陶片,这是一种典型的南北朝至唐代的粗沙陶片。
新疆吐鲁番文物局文物研究所所长张永兵:我们在这片遗址上可以看到还有大量残存的陶片,我们从陶片上看,大概它是什么朝代的东西?这种陶片可以说在吐鲁番这些古城、这些遗址当中可以说是经常发现的,非常多。这种陶片基本上都是南北朝到唐代这段时间的。灰陶,加粗砂灰陶,这种陶片基本上都是器物性很大的,大缸之类(的残片),非常多。
其实,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就有考古专家来到过这里,当年的考察队成员张永兵还依稀记得在这里曾见过壁画残迹。但是,受当时资金、技术等的限制,考察队没有继续对这座“四不像”遗址进行深入研究,而是仅仅把它作为现代民居的残基忽略不计。而如今,考察队重新发现了它,但如何为其鉴定身份,仍然是令人头疼的问题。
新疆吐鲁番文物局考古研究所张永兵:首先这个点它的构造形式和它的功能当时不太好定,你看它像烽燧吧,又不像烽燧,像城吧,它作为城,它又不会在小山包上建城,而且面积也不是很大,城一般的概念都是80米或者100米,三四十米,二三十米,(不方便居住),一般都是城堡之类,城堡和城的概念就是以大小来定的。我们这块地方你说是佛教寺院也不是,当时佛教在这里很兴盛,但佛教寺院也不像,佛教寺院一般都有回廊,中间有台基这样的,它这个也不太像。
在查阅了大量史料之后,文物工作者终于有了惊喜的发现。
新疆吐鲁番文物局文物研究所所长张永兵:在本世纪初,外国人曾经在这里工作过,而且在这里挖掘过。据他们记载在这里出土了很多景教的文书、当时的壁画之类的。所以他们当时把这个地方定为“西旁”,因为这块地方他们当时古名叫西旁,所以叫西旁,就是西方的旁边。西旁就是西方的旁边,所以叫“西旁景教遗址”。
基于诸多史料,考古人员推测,这座看似普通的小山坡很可能就是极其罕见的景教遗址。上个世纪初,德国人对这处小山的遗址进行过挖掘,并出土了一批景教文书和壁画之类珍贵文物,并把那处山丘命名为“西旁景教遗址”。景教是古代基督教的前身,由于历史上后起的宗教力量总要毁坏前面的宗教建筑,因此,如今景教的遗址、遗物在世界范围内已经非常少见。
新疆吐鲁番文物局文物研究所所长 张永兵:这一块地方,现在这地面上,因为它倒塌,很多的遗物都被压在下面了,但是,我们有计划陆续地逐渐把它清理,做出来。因为以后我们想把这块地方真地作为一个开发的旅游区吧。真的要在国外真把这个打出去,大家一听说景教遗址,会非常轰动的。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80年代,我国曾经组织过两次全国性文物普查,但由于受财力、人力和技术限制,很多地方没有走到,覆盖率不高。而本次预计历时四年半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仅仅在新疆地区就已经发现了很多“遗失的宝藏”。2008年夏天,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洲的工作人员在进行野外调查的时候,就找到了更多前两次普查遗漏的古代游牧部落遗存。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铁男:还有一些居落的遗址,在这个北面,还有石堆墓,石人墓,应该从春秋战国一直到唐代都有游牧部落在这里生活,在这里放牧。(一直在延续)前两次普查的时候,就在这个点基本上调查就做完了,但是因为交通的条件,路的情况,没有办法再往上走,再一个时间也比较紧张,这次,第三次普查的时候,交通,经费,条件都比较好了,往上走,在上面发现很多居落遗址。
新疆文物局副局长艾尔肯米吉提曾经参加过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说起这三次普查,他感触最深的是,无论在交通工具、技术装备还是人员专业素质上,这一次和前两次比都有显著的提高。
新疆文物局副局长艾尔肯米吉提:当时这个普查只是行业行为,就是文物部门来组织的。这次普查和前两次普查不一样,这次是国务院安排的任务,由国家文物局,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县市文物部门实施,但是组织领导是各级政府。从中央国务院开始到各县市的政府,是个政府行为,所以这样的力度就不一样了,所以说这个工作的面必须(扩大),而且这次科学的科技含量很高,用现代化的手段,来进行普查,而且要求非常高。
GPS定位系统、数码相机、越野汽车等先进的装备、设备都在这次文物普查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为解决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题,新疆文物部门还邀请了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疆考古队、吉林大学、西北大学等地的专家学者到场一起工作。
西北大学教授王建新:比如讲,我们过去发现了一些岩画点,而这些岩画点往往并不是由搞文物工作的人发现的,而是由搞艺术工作的、搞民族学的人发现的,他们对这些岩画很感兴趣,发现了。可是他们在发现岩画的时候,他们往往没有注意到旁边就有遗址,我们顺着岩画去找遗址往往就能找到。它有共存关系。这是规律性的认识。既然有死人埋在那里了,有墓葬的话,其实附近不远就会有居住的地方。这些都是有共存关系的。所以通过这样一些认识使我们在三普中发现了包括过去没有发现的很多居住遗迹。
周密的前期准备再加上人力物力的大量投入,新疆地区的文物普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截至2008年底,新疆已有新发现文物1251处,出土文物涵盖多个历史朝代。珍贵文物的发现,使得认识和研究都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疆考古队巫新华:另外还有一些区域性的文化认识,通过新的文物遗址的出现和我们普查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的加深,比如说天山,天山作为亚欧大陆整个大陆桥的一个古代的大通道,这个通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通道,它甚至要远远要早于我们印象中所谓的丝绸之路。
所谓丝绸之路实际上大家总是觉得是一个很熟悉的名词,但是它的意义所在我想很多人可能不一定明白。怎么讲呢?铺开一点,整个的亚欧大陆实际上是人类文明形成和现代文明形成,人类文明发展的孕育的关键区域。而我们新疆坐在的位置刚好是丝绸之路的关键区域。这个区域所起的作用是把古代的各种文明进行了沟通。而且这些文明通过这个区域相互影响相互发展,最后形成了现代文明。
随着第三次文物普查的不断深入,古代西域的神秘面纱正在被一层层地揭开。一次全面彻底的文物普查,不仅仅是要摸清文物的“家底”,更是为了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服务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次文物保护的宣传活动。据了解,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将历时四年半的时间,我们期望看到中国民族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