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2月17日 00:00:30 来源:新华网
宋桂芳
这几天,奶粉和牛奶上的事情让人烦心。2月16日《南方日报》有消息说,陷入“结石门”的多美滋奶粉,尽管上海质监局已证明其“清白”,然而多美滋“结石娃娃”的数字仍在攀升。记者从结石娃娃发起人——贵州凯里市的蒋亚林女士处获悉,截至上周末晚8时,他们收集到的多美滋“结石娃娃”有96名。
解决复杂问题的时候,除了需要专业的参数、模型、理论,还要牢记一个基本原则——符合常理。在册登记的疑因食用多美滋奶粉而患结石症的患儿数字已高达96名,这显然不是个案或巧合:一是这些孩子来自于全国各个省市;二是他们经常吃的奶粉中有多美滋奶粉;三是他们都患有肾结石。按照正常人的逻辑思维,公众该得出什么结论自然不言而喻。
推理当然不见得就等于事实,所以说“事实胜于雄辩”。但多美滋奶粉的“质量”事实究竟如何?2月13日,上海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对多美滋产品的检测结果,称多美滋公司送检的奶粉样品中,2008年9月14日之前的1741批、2008年9月中旬上海质检局驻厂检验的932批均未检出含有“三聚氰胺”。据此,当事企业发表声明,称数十名患儿家长的指控为“毫无根据的谣言”。按照正常人的逻辑思维,即便是问题奶粉,也不可能只有三聚氰胺一种组成成分,没有三聚氰胺就等于没有质量问题?
与之类似的是卫生部会同工信部、农业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组织卫生、营养、食品、农业等方面专家对OMP食用安全性进行的研讨结果。在深信职能部门这个“没有健康危害”的前提下,老百姓心头的几个常理性疑问依然无解:如究竟是那些专家、怎样去论证的,这些不同领域专家意见又是怎样异口同声说“无害”的?
我宁可相信企业是无辜的,当事大品牌是值得信赖的,在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上,起码普通消费者没有人愿意幸灾乐祸。但是,无论是就消费者知情权,还是就企业社会责任,抑或监管部门的职责来说,一定要铭记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先回应常识与情理层面的问题,然后再搬出专家或数据。如果企业真是无辜的,带有问号的澄清,不但难以正企业之名,反会还会衍生出更多的质疑。
道理其实很简单,公共事件是公众的事情,回应公共事件就应直面民意靶心,才不至于鸡同鸭讲,更不至于让民意中的不良反应沉积发酵。这是一个开放而有序的社会,更是一个法治而自由的社会,企业的良知,公权的责任,公民的权益,都需要寻求一条回归常识、因应情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