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2月17日08:54 来源:《长江日报》
关键词:“十差干部”
新闻背景:十名中层干部被评定为“最差”,在当地媒体上点名通报。新春伊始,山东省济宁市2008年“十差干部”的姓名在这个城市广为流传。(2月16日新华网)
【赞成】
河南 张东阳:指名道姓地批评一些人员可能会对有些单位或个人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会对整个政府形象造成影响。有人说,济宁市相关部门这么做,是在打“死老虎”,是“作秀”,但这样的质疑,我想正是评“十差”要承受的,质疑不可怕,关键是如何以实际行动回应质疑。
【反对】
郑州 李记:由报道可知,针对转变干部作风,进行暗访、实时监督的是济宁市优化办、作风办两个机构。检视之下不难发现,诸如此类的“某某办”,之前我们见到了太多,纵观花样繁多的“某某办”不难发现,尽管它们在成立之初确实刮起了不同形式的问责风暴,有些风暴也的确起到了一定预期效果,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由这些“某某办”刮起的问责风暴,多半难以形成长效机制,更难以用制度积累的形式保存和发扬。
山东 石子砚:总体来看,“十差干部”冲击波了无新意、乏善可陈。不管是官方单向度的评定也罢,还是缺乏民意基础也好,不管是“活老虎”也好,还是“死老虎”也罢,“十差干部”冲击波都没有让我们看到一个打“老虎”的制度框架的建构和设计,没有制度的突进和升华。如何打虎、打虎的程序、民意参与和监督打虎等一系列公共治理改革的敏感点,都语焉不详。如果不能赋权于民,如果不能真正实现由“无限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身,如果没有公务员群体公共精神的回归,那么“十差干部”注定“还有后来人”。而“十差干部”评选也只能沦为一场游戏一场梦。
【建议】
江西 王玉初:在公务员队伍中,好干部有很多,但差干部估计也不少。任何一项表彰先进、鞭策后进的评选,都该做到客观评定,实事求是,不要拘于所谓“十”字情结。评选差干部,有一个就得评一个,有两个就要评出一双,有多少就要评出多少,所有不称职的干部都应评为差干部。另外,评差干部其目的当然不全在于惩罚,更主要的还在于警示教育大多数人,以此为戒。但教育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在某程度上要有持久性。整顿干部作风,贵在有恒,切莫只是响一声惊雷,立即归为原样。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