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忽悠公众要追责
2009-02-16

2009年02月15日 00:00:53  来源:新华网

    宋桂芳

    家里还有半箱特仑苏,正担惊受怕着呢,情人节这天的众多媒体齐刷刷给我带来了好消息:针对近期社会关注饮用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添加OMP的“特仑苏”牛奶是否存在安全性问题,专家根据对OMP的来源、生产工艺、添加量、检验报告以及国际同类产品政府许可和国外使用情况,认为消费者饮用目前市场上该产品没有健康危害。(2月14日《广州日报》)

    这是一个专家话语不断被拷贝、复制、粘贴的时代。OMP再度刺激了中国公众对食品安全敏感脆弱的心理,专家,也只有专家才有资格、有能力适时地扮演“知心姐姐”。既然是专家的说法,而且是众多专家研讨的结果,不能不令人信服!宽慰之余,又纳闷了,花了VIP的价格,难道就是买一个“该产品没有健康危害”的结论?

    其实,我想说的是,这个专家说法和我在这几天所想的一样。在三聚氰胺喧嚣的时候,就有众多有名有姓的专家出来发言:适量三聚氰胺对健康无害!套用这个逻辑,只要适量,万事万物其实都“无害”,用不着浪费人力物力再去研究,譬如苏丹红、譬如孔雀绿、譬如吊白块……毕竟,作为一杯牛奶,人家总不至于拿三聚氰胺来掺奶去卖。一杯无害,一箱呢?喝几年呢?至于OMP,国家质检总局在2月2日《关于蒙牛特仑苏牛奶监管意见的函》中指出,“我国目前未对OMP的安全性做出明确规定”,换言之,暂时未搞清其安全性,令人费解的是:媒体曝光之后,何以短短数日,一批专家就如此高效地给出“没有健康危害”的结论?既然这个专家结论来得如此简单,出于维护企业发展而言,何必高调叫停添加行为?

    专家说OMP是安全的,为什么安全?专家说这个OMP在美国和日本就叫MBP,因为MBP是安全的。逻辑到这里,大家可以会心一笑——还记得赵丽蓉老师表演的“宫廷玉液酒”吗?既然专家深知OMP就是MBP,为什么不早说,怎么反而合伙唱出“解决了科学配比和制造等技术难题之后,全球第一款造骨牛奶蛋白(OMP)牛奶产品”的大戏?这不能怪哪个企业,也不能怪某个专家,电视上那些变脸卖药的专家不正是现实语境的最好反讽吗?

    食品药品出事了,都在骂企业,都在怨监管,这当然没错——但是,独独忘记了那些正反都有理的“专家”们。既然胡说八道不用埋单,还可能寻租到特殊利益,以后的字母组合还不是连戏剧。历史屡屡证明,专家责任的缺失是很多技术性社会病的帮凶,而如何厘清并落实专家责任已经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谨言慎行,从来不是靠道德就可以自律的。遗憾的是,直到去年底,《侵权法草案》依然停留在“未有大突破”的进程上,要想从法理角度对等专家话语的侵权责任与契约责任,民法领域的调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在德国等西方国家,因为有相关法制体系,追究乱说话的专家的民事责任就容易得多。

    OMP上的是是非非,既给食品药品监管上了一堂课,也应该成为社会反思“专家责任”的一次契机。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