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2月12日 00:00:18 来源:新华网
越是没有英雄的年代,我们越期待英雄。越是找不到圣人的年代,我们的眼睛越是容易看错普通人。
宋桂芳
对待一切美好与感动,心存信任,这是起码的生活态度。所以,当吴加芳——这个45岁的男人在5·12大地震中将已经遇难的妻子绑在背上用摩托车载回家的时候,我也一样被这个“最有情义的丈夫”所感动。后来,即便“情义男”和现任妻子相认9天就在深圳闪电结婚、让很多曾被他感动的人一时缓不过神来的时候,我依然为他们渐渐走近的好日子而祝福。
情感归情感,真相归真相。2月11日的《成都晚报》的消息还是很让我吃惊:吴加芳家乡的村民指吴是薄情之人,背亡妻是被逼的,之前一直和前妻闹离婚,而且他不赡养父亲。一边是吴本人深情款款的表达和记者的激情加工,一边是吴身边的父亲、弟弟、弟媳,以及当地的邻居、熟人的一致说法,孰真孰假已经立现。与其沉湎于舞台上、镜头前的表演,我更愿意相信常理的逻辑判断。
这么说并不是想否定什么,毕竟那张背亡妻的照片在2008年度温暖并感动了很多中国人,悲悯与祝福是人伦纲常中起码之善意。可以料见的是,这则新闻肯定会给吴加芳本人招来更多的批判,譬如原来的夫妻关系、父子关系等等。但是,清官难断家务事,权益层面还有政府还有法制,这不需要我们来操心,倒是事件的起承转合中充满了耐人寻味、乃至需要反思的地方。
吴加芳只是一个普通男人,背亡妻固然震撼人心,却也不能漫无边际地过度阐述与演绎。“过度”的结果,就是把普通人绑上道德圣坛,弄得人家闪婚好像就对不起全天下的中国人,于是有“收回感动”的,有说“尸骨未寒”的,恨不能学如来神掌弄个牌坊压死这个男人。奈何每个人都不是蜡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有历史,有过去,那些斑斑点点不会因为镁光灯一闪、粉底一涂就消逝不见。在这个信息传播扁平化的时代,扮圣人危险,包装圣人更危险——推得越高,只会摔得越快,摔得越难看。
越是没有英雄的年代,我们越期待英雄。越是找不到圣人的年代,我们的眼睛越是容易看错普通人。有人说这是媒体恶意,是眼球效应使然,但回头看看,这份“恶意”不正是为了成全或迎合我们内心的“善意”?譬如吴加芳,谁也不能否认那张照片的确曾让我们对爱情重新心潮激荡。
这是一个道德焦虑的时代:不是因为所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而只是因为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透明,作伪的成本不仅高,而且几无可能,这就让道德完人的出现变得越来越难。换言之,越是封闭的社会,英雄越是安如泰山,偶像越是完美无瑕。所以,即便吴加芳从道德高台上轰然倒掉,但这并不说明我们这个时代就没有道德楷模,而是我们这个时代能够更全面地看一个人,更客观地看待事物,这无疑是值得庆幸的。
还原一个普通人,远比打扮出一个圣人更美好。爱情,亲情,友情,诚信,公正,信仰……这些事关道德与规则的东西,光靠别人激励还没用,不如靠自己每日践行一小步,也比沉湎于暧昧而虚伪的感动来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