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2月10日 00:00:37 来源:新华网
张森林
宁波市一位从事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的工作人员诉苦:当前农民工对培训出现了个怪现象:要交钱的绝对不参加;即使政府资助,有的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是干脆不来,“即使跑破了鞋子,磨破了嘴皮子,有时候农民兄弟并不领情”。宁波市教育局王大明说,这种现象已是全国许多地区都存在的普遍问题(2月9日《中国青年报》)
在当前受金融危机影响,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的情况下,政府出资帮农民工培训是利民之举,可农民工为何不领情呢?笔者认为,根子恐怕不是农民工缺少提高技能的意愿,而是培训本身存在问题。
目前,农村劳动力培训大都由县、乡一级政府承担,由于受到培训理念和教学方式滞后、资金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等诸多因素制约,培训效果不容乐观,以至于在有的地方,培训成了“空对空”,表面上搞得“轰轰烈烈”,可实际上既没有针对性也缺乏实效性,甚至让农民工费时、费力又“无利可图”,成了为培训而培训。如此一来,又怎能赢得农民工的青睐呢?
其实,要解决农民工“厌学”问题,就要做到两个字——实惠。一是要增强培训实效,不能“不学白不学,学了也白学”。培训机构应站在农民工的立场看待问题,让他们感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成。二是尽量减轻农民工的培训成本。这种成本除了培训本身,还包括隐性成本。农民工大都是家庭创收的主力,一天不挣钱就意味着一天没收入,所以是否参加培训对于本就缺钱的农民工来说,无疑需要慎重考量,这也是政府应该给予考虑的。
好事要办好,培训的实惠就应该让农民工“看得见”。这就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既要改善办学环境,充实师资力量,也要提高农民工的培训待遇,适当降低农民工培训的隐性成本;需要培训机构进一步转变观念,既要改革不相适应的教育模式,也要整合高校、职业技术学校以及培训基地、相关企业等社会资源,将培训与农民工创收、就业结合起来,不仅成为帮助农民工提高技能的一种有效手段,有条件的也要让农民工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的报酬,甚至成为重新就业的一个“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