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火车票涨价”太天真
2009-02-08

2009年02月08日 09:24:30  来源:新京报

    春节后,茅于轼先生再次主张春运火车票涨价。按照茅先生的说法,“如果按照经济规律涨一点票价,把票价定在市场均衡上”,“黄牛党活跃”和“服务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基本上都不会发生。(2月5日《每日经济新闻》)这个主张能起作用吗?可以从最简单的供求关系分析一下。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春运期间的供求关系与平时是完全不同的。春运期间的供给不是随着价格上升而增加的,而是固定的。换句话说,即使免费坐火车,铁路部门春运期间大概也只能发送2亿多人次,不涨价也只能发送2亿人次,把价格“涨一点”也是2亿多人次,涨到“均衡水平”由于需求刚性还是2亿多人次。除非价格超过了这个均衡水平,部分人觉得回家的成本实在太高了,这样铁路发送的旅客量才会下降,能够支付得起高价的旅客才会减少排队,服务质量才会提高。

    可见,票价达到“均衡水平”后,旅客数量和不涨价时相比也少不了多少,即同样也是铁路运力最大的程度。因此,所谓减少排队实际上是做不到的,火车上还是人山人海,提高服务质量也是空谈。春运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了服务质量在春运期间是无从保证的,买票照样要排队,火车照样挤,这些代价即使在涨价之后旅客还是必须要付出的。

    如果不涨价,寻租当然是很难避免的,旅客少付票价的同时必须多付一定的金钱,并转移到黄牛或铁路部门部分人手中。至于寻租严重与否,则取决于政府的打击力度。如果涨到“均衡水平”,则意味着大量的财富从旅客手中转移到铁路部门。中国春运的旅客发送量每年高达2亿人次,如果每位旅客涨100元,铁路部门就要从旅客手中多拿去200亿元(注意:每年铁路的客运收入约800亿元左右)。为了打击黄牛和寻租,非要将价格涨到“均衡”水平,让广大旅客付出巨大的代价,从茅先生主张的“社会成本”角度看,这是否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呢?

    对于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开出一个简单的经济学药方显然是过于天真,而且即使仅从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分析,春运火车票涨价也是无法解决买票难和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的。显然,对于火车票涨价茅先生过于一厢情愿了。 □潘成夫(广东 经济学博士)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