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3日 08:58 选稿:上官贤 来源:东方网 作者:黄东成
当今经济高速发展,分配制度和福利制度的建立人们尤为关切。社会劳动成果再分配问题,成了时下热议的焦点。自媒体披露了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的天价年薪6600万,引发公众对一些掌控和利用国家资产、资源、垄断权的国企高管的强烈不满,他们的年薪数十万、成百万、上千万,高出普通劳动者几百倍上千倍,完全脱离了中国国情,心理不平衡毫不奇怪,这是缺失社会正义引发的不稳定、不和谐因素。
时下最流行两个词:“与国际接轨”、“高薪养廉”。
凡已经拿着高薪或争着要高薪的,无不以一句“与国际接轨”攀比。我真有点搞不懂,国企高管要与国际接轨,各行各业呢,凭什么不能都与国际接轨?我赞同让一些人先富起来,但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那就是社会正义和社会贡献,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不是加大差距。前个时期闹得沸沸扬扬的“返航门”事件,其实矛盾的症结归根结蒂还在分配,企业重组后扣减了他们的薪酬,工资缩水了一半;比比那些安安稳稳坐在办公室里拿着高薪的国企高管,他们职业的危险性胜过他们一千倍,于是心理更不平衡。其实,这些机长年薪也都在数十万、上百万,已属高薪阶层,连他们都心理失衡,况乎普通民众。尤能说明问题的是资本市场的那些基金经理们,将投资人的财富损失了大半,他们的百万以上薪酬却非但没有下调反而更高了,这种不公平就实在让人难以接受了。
“高薪养廉”这句话更有毛病,廉政若需高薪来养,这个廉还是真正的廉吗?最近,工资改革,给公务员加工资,与平民百姓之间的差距更拉大。有人不无调侃地提议,将他们每年吃喝挥霍的3000亿、再加上公车私用挥霍的3000亿,用来给他们加工资,绰绰有余了。我不明白,制定工资政策的机构,为什么要将工资类别搞得那么复杂、那么细,何苦又将人的身份属性分成多少“类”多少“等”,原本同一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为什么要分成公务员和事业人员。一些垄断企业要比民企职工高出近十倍,他们不光工资高、奖金高,职业福利也高。一个电力公司抄表工的工资8千元,媒体早已曝光,比教授还要高出一倍。国企高管均系政府任命,往往都有行政级别,很多人都是在企业高管和政府高官之间不断变换身份,但是,这两个看似属于同一级别的岗位,在待遇方面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从企业高管变成了政府官员,仅仅由于身份变了,年薪就一下子掉到了原来的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这方面,曾担任过中石油董事长的海南省省委书记卫留成感受最深。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新上任拿到第一个月工资时,以为小数点点错了。这种“双轨制”实际上是对公务员以及同样在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事业单位知识分子的一种不公平,社会心理的失衡,有可能催生贪污和腐败,有些人就会寻找机会“想办法”给自己找回平衡,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扭转。马明哲每天收入18.12万元,这意味着他一天的工资相当于6个中部地区处级公务员年工资,20个农民的年收入。可见,这些高管的天价薪酬,让工薪阶层的所有民众都感到很受伤。
值得质疑的是,与国际接轨为什么没想到接轨比社会贡献。薪酬高得离谱的国企高管能与研制氢弹、造航天飞船的国宝级科学家比贡献么?(当然,这些科学家均是为了振兴祖国的理想和信念,放弃了原本在国外就拥有的优裕生活条件,专程回国来效力的)。若有“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那样的大作为,人们也不会愤愤不平了。当前,社会上一些人盲目崇拜新世界首富巴菲特,股神巴菲特固然拥有巨额财富,但那只是靠钱生钱得来。而世界前首富比尔?盖茨则是凭开发软件为世界科技发展作了贡献,他们根本不在同一档次,没有可比性。近闻比尔?盖茨将全部财产捐献给了世界慈善事业,没有像中国传统那样留给子女,而是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其社会正义形象尤使人肃然起敬。
薪酬制度关系到建设成果再分配的民生大事,我以为,必须在社会正义条件下完全透明,差距不能人为地拉大,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的比例应有个规范。2002年制定的企业薪酬制度规定,企业负责人与普通职工之间不超过12倍。50年代,国家工作人员从国家主席到普通办事员之间,也只相差10倍左右。现在似乎有点乱套,即使相同级别,每个人都不尽相同。甚而至于有些企业出现高管们自己制定标准给自己发工资的怪现象。
再如,20世纪70年代制定的离、退休人员政策,虽是历史遗留问题,但以社会发展的21世纪眼光再来审视其合理程度,是否也须与时俱进作出调整。就上海一地调查,1990年退休的某名牌大学(属事业单位)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一个副局级干部,50年参军的大学生,只能按退休处理,去年按政策统加了750元之后,才只3000元左右;一家报社一个主任编辑,也是90年退休,现在只有1500元。现职人员每次加工资都轮不到他们,而离休人员则与现职人员相同。其实,很多退休人员参加革命的年限,仅仅与49年10月相差几个月或一两年,他们在退休前已经将一生精力和大好年华都贡献给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什么退休以后成果分配就没有他们的份了。且不论离休以49年10月1日划线是否得当?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前期参加革命的人员大家有共识。但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程度与牺牲的烈士决不比解放战争稍逊,幸存者包括伤残人员却只能算作退休,许多已老死在贫穷农村的复员军人,生前心理都很不平衡,甚感寒心。有个老复员军人愤愤不平地说,入伍前我是民兵,当年在战场缴枪不杀抓的俘虏,编入部队当即成了解放战士,现在是离休;我正式入伍是在10月1日之后,却属退休,真想不通。也确实,离休退休的划线是个难题,很难让每一个个案都完全公平。但若能本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精神来对待,予以妥善处理,相信一定会人性化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