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改“洋旦”行么?
2009-01-28

2009年01月28日 08:51:11  来源:红网

    公元2009年1月20日,黄守愚先生在红网发表了《“春节”应改正为传统名称“元旦”》一文,称现在的“春节”是袁世凯命的名,理应恢复旧名“元旦”,而公元1月1日,建议改为“洋旦”——即洋人的“元旦”。文章发表后,全国舆论哗然,网易、搜狐、新浪等几大网媒纷纷转载,开辟了正、反方辩论战场,安徽卫视、湖南都市等电视媒体以及广州日报、新民晚报等报刊也纷纷发表评论,讨论今年到底是该过“春节”还是该过“元旦”,于是今年春节就更热闹了。    

    黄守愚先生与我相识缘于某论坛同做国学版版主时参加的一次聚会之时,结识了他。不久,我与他同去平江考察中国最后一个“私塾”,拜访了私塾的创办者朱执中老先生。2008年,我又以民间学术组织“郴州文史考察队”的名义,邀请守愚考察郴州资兴柏树村的观澜书院、临武西京古道和位于汾市乡的渡头古城堡遗址。笔者非常了解守愚先生严谨治学的态度,为找一份资料经常彻夜难眠,非搞个水落石出不可。同样,守愚先生的这篇文章也有理有据,引据详实。    

    要说“春节”曾经是“元旦”,绝对无可辩驳,翻一翻资料就知道这是伪皇帝袁世凯改的名;而公历“新年”在1949年被命名为“元旦”,这也无可厚非,“元旦”佳节既然被空出位置来了,就应该让给公历的新年,况且世界通行公历,要与国际接轨嘛。“元旦”改“春节”约计奉行百年,公历新年改“元旦”约计奉行五十年。习惯了,为什么又要改回?瞎折腾。怪不得激起成千骂贴,有些回贴者仅看了个标题就开骂。也有一些理性的批评者提出,假设黄先生说说“春节”的来历丰富读者见识,则不会引来这么多骂贴。可是他主张把“春节”改成“元旦”,“元旦”改成“洋旦”,学术问题现实化了,就要挨骂了。    

    笔者看来,摆事实、讲道理是没有错的,而真要去实施就有些问题了。对此,笔者既赞成又反对。    

    现在的“春节”即是从前的“元旦”,没错。“元旦”是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把它翻译成“新年第一天”还不够,需要与中国的农历配合才对。众所周知,公历与中国地理气候、日月天象完全无关,只和起源于欧洲的基督教有关。推行它的理由是由于大部分国家都使用公历,有利于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而农历则正好配合了中国地理气候现象,如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芒种、谷雨、清明、霜降…….随时提醒中国亿万农民该何时播种、何时收割,何时为雨季、何时有霜雪,而且八九不离十。中国有句古话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过去“元旦”即是“春节”,带着“春”的消息。一元复始于春,又经夏、秋,终于冬。万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季,有生机、有朝气,故有“万象更新”之说,而换到正值秋、冬的公历“元旦”可就不能这么说了。此外,中国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精美诗篇也变得让人看不懂了,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古人以“元旦”为题的诗,在公历“元旦”或秋风萧瑟,满目凄凉;或白雪凯凯,寒风冽冽,哪有“春风”?假设有后人问,古人的诗是不是写错了?“元旦”不是这个样子啊,恐怕得请个专家来解释吧?因此,将中国传统节日分配给公历新年第一天,是不合适的。设想,将“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分配农历的某天,当然最终也会“习惯成自然”,可百年之后谁又能理解这些节日的含义呢?我们知道,农历与公历并不合拍,实际日子也会不对。    

    网络评论之中,大多数网友不惜采取人身攻击,说明中国网民素质太差,没道德、没修养,也不接受知识。“元旦”才改了五十年尚且如此,百年之后谁又会理解传统“元旦”的意义呢?这点,笔者选择支持黄守愚先生。    

    既然“元旦”有传统文化意义,就不应该再分配给公历新年的第一天,公历新年就叫个“洋旦”又有何不可呢?但考虑到全国网民的负面反映,“春节”已叫了一百多年了,可以让它同时也叫“元旦”,而公历“元旦”则可另外取名。不过叫“洋旦”确实有点调侃的味道,不如就叫“新年”,这样大家都习惯。    

    俗话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可要移风易俗就不是说改就改的事,总得有几十年至上百年的时间。有评论说:“即使要改,也是鼎革之事”。显然,这个观点是有远见的。    

    自古以来,改“元”是新政权执政伊始的头等大事。当年袁世凯恢复帝制之后,第一年就改元旦为“春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经全国政协提议,毛泽东主席拍板,将公历新年第一天分配给传统节日“元旦”。改“元”的意义不是网友所说的“瞎折腾”,而是新政权启用新文化、引用新意识形态的象征。    

    要“移风易俗”和老百姓说大道理没有用,就得运用国家强制力推行之,运用权威人物道德力感召之。满清化俗运用了“留发不留头”的残酷手段,而皇朝结束后,不是同样有许多人为剪去头上的小辫哭鼻子么?让春节也称“元旦”、改元旦为“新年”一事,不必费如此周折,中央政府一纸公文,投入使用,督促实施即可。久之,也习惯成自然。    

    当然,没有什么特殊情况,笔者不赞成轻易改“元”。改来改去,是对政府权威的否定,也会造成公众意识混乱。 (肖落落)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