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真正需要的是真诚和关怀
2009-01-24
2009-01-24 10:34:24         华夏经纬网

央视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带妆带观众彩排

  作者:刘道彩

  春晚总导演郎昆在人民网记者采访时候说:“今年春晚的灯光和舞美都由奥运会开幕式的原班人马来设计,通过投影、三维等技术,影象与节目将实现互动呼应,具有超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1月20《齐鲁晚报》)

  郎昆的话或许让不少人对一场豪奢的大制作,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充满期待。但笔者对此却不太感冒。作为一年一度最引人瞩目的文艺晚会,视觉效果固然重要,但它毕竟只是春晚的形,而非神;笔者更期待的还是春晚神的回归,而不只是形的改变。

  2008年初,有媒体曾做过“我最喜爱的历届春晚”的评选活动,结果多少有点出人意料:1983年“春晚”以40万票之多高居榜首。也许这样的结果真的该让央视好好反思。因为,和现在春晚的财大气粗相比,83年春晚的各项数据都颇让人尴尬:整个演播厅不足600平方米,现场观众不足200人。不仅如此,晚会经费也少得可怜,因为没有服装采购费,演员、主持人大都穿着平时的衣服上场。最经典的是,因为刻录磁头太贵,没有钱做录像,只好硬着头皮上直播,反倒成就了中国电视史上的第一次春晚直播!

  然而,就是这样一场简朴到寒碜的春晚,却让国人惦念了20多年,一直无法释怀。是什么让83年春晚散发经久不衰的魅力?作为中国首届春节晚会,我们不可否认它对于一个文化娱乐匮乏年代观众所带来的新鲜感与快乐感。但是最能打动观众的,笔者以为,还应该是它淳朴的形式、内容以及由此引发的广泛情感共鸣。虽然从现在的角度看,83年春晚既土又俗,而且形式单一,但它却真实可触,最大限度贴近观众。晚会中温馨的小舞台,和蔼可亲的演员,生活化的节目以及贯穿始终的猜谜语等互动活动,让现场充满家的温暖与真情关照,也让电视机旁的观众不知觉成了现场中的一员。

  春节是中国老百姓最看重的节日,春节之重,重在亲情。这一天,官员放弃案牍之劳,工人远离轰鸣机器,农民忘记黄土秧禾,不管你是何种身份何种职业,都要归位于春节里最重要的社会单元——家庭。除夕之夜,万家团圆,共叙关爱,除旧祈新,其乐融融,多少古老而又质朴的亲情永远是春节,也应该是春晚不老的主题。春晚当为这种亲情唱好大戏,造好气氛。

  但是,纵观近年来的春晚,动辄就是大排场、大制作,场面越来越宏阔华丽。过分的豪奢与张扬,让人只有欣赏的份儿,难有接近、融入的可能。不仅如此,充斥现场的铜臭气,让春晚正在成为媒体、商人和明星大腕们的狂欢场与利益场,越来越远边缘离普罗大众,真诚与关怀渐行渐远。

来源:红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