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时代下的“儒学热”,对统治者,有政治意图的需要;对普通学习者,有功利的目的。至于怎样理解,如何学习,都有特定的框框条条限制,而“独尊”之后的结果,是神化了孔子,也僵化了孔子,当然,也传播了孔子。而今兴起的国学热,不再有“独尊”大背景,各种理解及讨论就应当成为常态。
儒家思想,是在动荡的时代诞生的,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执政等思想,而今天面对孔子或儒家思想,我们也需要以“我认为”的自信参与讨论。过分拘泥于静态的“子曰”,恰恰是对其思想及方法的亵渎。前人思想是在变化的时代中获得的,今天更不能用静止的方法继承发扬。
有了各种各样的理解和争论,可以避免继承与发扬走偏方向,直至变成一种僵化的工具,没有内容的形式,就像当初的“独尊”一样。任何人都无法掌握绝对正版的孔子,只能是相对的“我认为”。而诸多角度的研讨,倒是有助于孔子及儒家回归“正宗”。因此,碰撞会释放思想的光芒,切合时代需要的孔子或儒家思想,更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孔子、《论语》或儒家思想,如果没有“喧嚣”,孔子真要“失意”、“寂寞”了。在“喧嚣”中建设起的国学热,代表了“喧嚣者”,也丰富了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普及,会使得公民文化素养普遍提高。如此,国学的喧嚣,根本就是好事情,不必杞忧。
(据《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