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1月10日 00:00:07 来源:新华网
胡 菁
春晚小品《开锁》中,黄宏一口气说出身份证、结婚证等十 几个证时,台下掌声如雷。1月8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新疆政协委员董新光提交提案,发出了同样的心声:减少证件种类和数量,利国利民。 (1月8日《法制日报》)
证件太多,已成为困扰现代人生活的一大难题。上学有学生证、毕业证、学位证,上班有务工证、上岗证,外出打工要有暂住证、居住证,进出大门要有出入证,甚至农民种地收割自家玉米秸秆,也需持有“成安县秸秆还田和禁烧指挥部统一印制的《秸秆放倒证》”。有统计显示,中国目前的各种证件多达2000多种。
证件本是一种社会甄别工具,但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异化。由于证件颁发既标明了发证机关的权力,也往往成为一种收益渠道,越来越多的机构热衷于建立“准入制度”,各行各业都在推行“上岗证”,甚至做保姆都要许可证。人们的正常生活正受到越来越多证件的困扰,过度甄别使证件成为累赘,极端情况下甚至出现认证不认人的现象。
过多的证件既带来申请的麻烦,也带来保存的困难。证件遗失、损毁、保存失效的情况经常发生。当证件遗失、损毁时,补办往往比较困难,严格的管理反成了效率的阻碍,甚至可能由此诱发犯罪。在许多城市中,汽车牌照盗窃案件频发,原因就在于补牌困难,使得失主不得不向盗窃者交付赎金。证件过多还容易造成不同证件登记事项的不一致,例如结婚证与身份证、身份证与户口本的姓名登记差异,足以让人在购买房屋、汽车时伤不完脑筋。
证件多和补办难也为假证提供了市场。据媒体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假证假章市场上,购买者近九成是“良民”,其中不乏“社会精英”。因为证件泛滥,正常人需要某一种证件的机会非常大,从而使用假证的种类和数量需求都大大增加,更加大了打击的成本和难度。
证件,已充斥到我们的整个生存空间,让你无路可逃。无处不在的办证行为,不但养活了专业办证的“新兴产业”,也使政府部门的权力和利益日益膨胀。办证不仅为政府某些部门带来可观的收入,也为一些部门创造了权力寻租的空间。
“证件太多难保管,而且三分之二的证件办完后就被束之高阁。”既然如此,有关部门何不作一次调研,决定哪些可以合并,哪些可以取消?否则,各自为“证”,互不通用,不仅给群众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更是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