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1月06日 00:00:35 来源:新华网
王甘武
新华社记者在采访三鹿问题奶粉系列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含三聚氰胺“蛋白粉”的生产者、往原奶中掺加“蛋白粉”的奶农,还是三鹿集团,都知道三聚氰胺是有害物质,但却依然我行我素,理由竟然也惊人相似:大家都在这么做。
虽然我们已身处崇尚个性、追捧特立独行的时代,但在很多时候,从众和随大流意识依然根深蒂固,同周围人保持一致有着比独树一帜更实惠、更安全的心理暗示和现实保障。做好事这样想当然没问题,可明明是一件坏事,做的人多了,似乎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尽管行业的潜规则明显违反了行业管理规定,但因为“大家都在这么做”,所以国家的规定可以置若罔闻,职业道德可以弃之不顾,做人的良心也可以心安理得地昧掉。
在国人的心中,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恐怕是出自本能的生存之道。从小到大,“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之类庸俗但却实用的“警句”大家耳熟能详,深深影响着一代代国人。遇到事情,先看大家是什么态度和选择,而不是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去判断,成为不少人自觉不自觉的行为方式。
这样的体验大家不会陌生:城市路口红灯禁行,但行人依旧成群结队地过马路,个别站在原地等绿灯的人显得那么不合群,那么另类。因为闯红灯的人多,“红灯行”在许多时候已经成为盖过“红灯停”的公认的“潜规则”。
潜规则比显规则好使、管用的例子遍布各行各业,特别是在争名逐利的圈子里,不懂潜规则几乎寸步难行。你想要经商赚钱,不掺假降低成本,你就会被掺假的企业击垮,这叫“劣币驱逐良币”;你想演主角,不和导演制片人发生暧昧关系,你就会被愿意这样做的人挤到一边,这叫“要脸的干不过不要脸的”;你想评职称晋升,不交版面费你的论文就难发表,评职称的硬杠杠就达不到,这叫“该掏不掏也不对”。大家都知道这么做不对,可结果往往是这么做的人得了实惠遂了心愿,没这么做的人反而吃了亏、落了空。所以很多人宁愿选择做一个狡猾的俗人,也不愿当一个“死板”的好人。
很多时候,崇高是崇高者的墓志铭,而卑鄙成了卑鄙者的通行证。社会转型,市场竞争,制度的不完善、监管的漏洞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投机取巧的风气,大家在相互注视的目光中相互“鼓励”,统一着自己不择手段攫取名利的行动。不怕,法不责众,大家都干,谁能怎样?结果,胆子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从不顾小节到丢弃大义,危害自然也是愈发的不可收拾。直到物极必反,法律惩罚的重拳终于落下,“大家”这时才傻了眼,可惜已经太晚。
曾经是国内乳品巨头的企业轰然倒塌,曾经位高权重的企业家瞬间成为阶下囚。这时候,“大家”或许才明白,“大家都在这么做”完全不能作为减轻罪责的理由,“法不责众”根本不会成为法律惩罚投鼠忌器的挡箭牌。
问题奶粉事件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留给国人的教训更是深刻的。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如果不能培养起公民对法律和制度的信仰,而是一味依赖个体的小聪明和行业的潜规则来实现自身利益,那现代文明将离我们遥遥无期。法律需要信仰,制度需要遵守,管理需要执行,潜规则需要破除,这要靠政府的监管,行业的自律,更要靠全社会民众的努力。
也许,改变马上可以从今天下班过红绿灯这样的身边小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