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施粥摊”的若干“假如”
2008-12-22

(2008-12-22 09:44:33) 稿件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一个街头施粥摊,何以惊动多家媒体的报道,还有相关评论的热议?仔细想来,耐人寻味的东西不少。我们并不缺少爱心,宽容的制度力量也在一步步成长。此时,我们需要的是给老人们以掌声,同时也给自己一个力所能及加入其中的鼓励

  最近,一则社会新闻成为不大不小的热点:两年前,温州鹿城区几位退休职工支起了一个“红日亭施粥摊”,坚持办下来,从最初一天来喝粥的不过几十人,到现在近600人,有收废品的、捡垃圾的、装修工、乞丐、流浪者、僧人,还有附近居民。

  一个街头施粥摊,何以惊动多家媒体的报道,还有相关评论的热议?仔细想来,耐人寻味的东西不少。

  这个街头施粥摊的出现是偶然的吗?且设几个“假如”看。

  先说操办粥摊的几位退休老人。假如当初他们退休之后,自得其乐于抱抱孙子,打打太极,养个鸟,遛个狗,而不“找这份累”,也就没有这施粥摊;假如这些老人当初图出名,这事也难以坚持两年,而且,也无法解释老人们“无师自通”地坚持办事公开原则,每笔捐款都张榜公布,还把多余的钱买礼物送给福利院老人和聋哑学校的孩子。除了一颗热心公益之心,找不出老人们出于别的什么动机,或者图点什么。

  再说另一些关键人物,假如当地城管或相关官员当时有些小心眼儿,看了这施粥摊而“浮想联翩”起来——“这不显得温州的穷人太多、我们的工作没做好吗?不是给温州抹黑吗?”“这不影响市容吗?”诸如此类。只要当初有一位领导发句话——“取缔”,这施粥摊也就不会坚持到现在。

  还有,假如没有周围诸多好心人送米送钱,没有米店无偿供米,仅凭几位收入有限的老人之力,这粥摊也支撑不了几日。之所以说几位老人“带出了一支爱心队伍”,是因为很多人可能没有退休老人的空闲时间,但这并不妨碍大家拥有一颗志愿助人之心。在深入贫困山区支教的青年学生身上,在周末植树拣垃圾的环保志愿者身上,在无偿献血者身上,在汶川地震后几十万自发前往救灾的志愿者身上,在奥运场馆内外的志愿者身上,我们都能看到一颗颗热动的心。这个施粥摊,是给众人提供了一个由“心愿”到“行动”的平台。

  一位民间环保组织的负责人曾说:“每个人心里都有对国家、对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关爱之心,这就好像潜在地下的泉水,看不见,渠稍一挖通,活水就哗哗地流过来了。”温州街头施粥摊即是这“渠”之一。而改革开放30年来诸多民间组织挖开了一道道大大小小的“渠”,使得藏在无数人内心深处的爱心之泉“哗哗流出”。

  即使在温州这样经济并不贫困的地区,同样有度日艰难的穷困人群。国家现有实力决定了总有政府救济不到的人群,总有一时顾及不到的事情。老人们看在眼里,很多人同样看在眼里。诸多民间组织的出现,就是在政府一时顾及不到的地方,动员起公众的力量,去关照更多需要关照的人群,去填补经济社会建设边边角角的疏漏之处。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老人们未必知道这句话,但老人们在身体力行。依他们的收入,动辄给慈善晚会捐出几百万几千万元的事,他们干不来;依他们的体力,到震区扛麻袋、搬砖头,也吃不消。老人们选择了在家门口煮粥、施粥。慈善不分贫富,事情不在大小,这是几位退休老人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并不缺少爱心,宽容的制度力量也在一步步成长。此时,我们需要的是给老人们以掌声,同时也给自己一个力所能及加入其中的鼓励。(刘文宁)

来源:甘肃新闻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