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6日 08:00:53 来源:新华网
宋桂芳
今年以来,我总结了一条“网络曝光定律”:大凡网友字照齐全的揭露与批判,十有八九会被印证为事实,最后也是十有八九会有相关官员因之 倒霉,只是“印证”与“倒霉”的程度与两个因素成正比,一是全国网友的声音,二是当事部门死扛的能力。所以,在看到“距离世界文化遗产地不到两公里的山坡上,出现了29套神秘别墅!”这一帖子时,想必大多人都料到了今日的结果——12月15日《人民日报》消息说:这些别墅没有任何规划和用地手续,而开发商却表示获得了主管部门的默许。日前,洛阳官方通报了处理结果:伊川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原建设局局长被勒令停职检查。
2008年快到头了,“网络民主”成为时代热词,加上大大小小的“别墅事件”,以网络为载体的舆论监督就没有停歇过,中国那么大,别墅那么多,揭露起来此起彼伏,料想明年还有相关的连续剧。但仔细琢磨琢磨,不难发现,监督来监督去,似乎也就只是在建筑上做文章,今天你这里发现一个低价别墅,明天他那里瞧见一排豪华办公楼。房子不会魔法,贴了大理石不能假装是害了牛皮癣,于是不用怎么算账,大伙儿心里都明镜似的。上级领导想包庇都难,结果自然是“咱们监督有力量”。
可是回顾这一年,除了“建筑”上的贡献,以网络发帖为引信的舆论监督何曾真正胜利过?最早的华南虎,稀里糊涂地回家过年去了;最近的副职扎堆引发的豪华编制质疑,也大多被一纸声明封了口;中华文化城,还是铁了心地要建;一个接一个的“咸涩阿伯”,也未见有啥定论;舞王大火与各色矿难的“背后”,往往多是“传闻”……在我们津津乐道于一份旅行社意外遗失的“考察清单”与一个网民在地铁的精彩“邂逅”时,真有胆色说“网络监督捏住了腐败的七寸”?这种博彩概率般的监督具有什么可复制性呢?何况,一样考察两样埋单,真的值得弹冠相庆?
网络监督算不上新鲜事物,只是把老百姓看到听到想到的声音充满张力地表达出来而已,由网民的口水助推为研判的压力。但是,这种监督显然有两个致命的缺陷:一者,现在它所反映的问题只是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眼皮子底下”的问题,即便是这一类问题,在判断其是非厉害的时候仍显得缺乏能力上的理性,只能用事实讲话,无法用道理去辩驳;二者,此类监督属于典型的事后监督,缺乏预防力,很多时候,公共财政的损失已经无法挽回。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在民主监督上,公民缺乏足够的信息。没有信息,话语权就显得轻薄;没有信息,监督权就显得狭仄。顶多也就是看看楼房,数数有几个职位,无关痛痒。这些年,很多政策法规开始征集民意,而关键的财政收支等信息却依然是铜墙铁壁,属于公众“眼皮子之外”的领域,而恰恰是这些领域,最容易滋生问题,也恰恰是这些领域,是权力寻租最狂热的核心区。
眼皮子底下的事情要监督,眼皮子之外的事情更不能遮掩。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前提是,那是在群众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民主监督借势网络而得到发展,这是时代与国家之幸,但要真正发挥网络监督的力量,还需要更透明、更阳光的行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