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2日 00:00:47 来源:新华网
晏 扬
公车私用,群众反感;金融危机,财政减收。遏制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这“三公”消费已成大势所趋。于是,越来越多的 地方政府选择公车轮休,彰显节省财政支出,节约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效果。
公车轮休效果似乎也不错。从今年9月1日开始,山东省公务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以省煤矿安监局为例,3个多月来该局15部车少行驶了13000公里,节约经费近8000元。(《人民日报》12月10日报道)
毋庸置疑,公车轮休自然比不轮休好,但那些停在车库里轮休的公车,何尝不是一大浪费?显然,直接减少公车,提高公车使用率,减少驾驶、管理公车人员,岂不比公车轮休更节约?
实际上,实行公车轮休,需要相当不菲的“制度成本”。比如你得对公车轮休进行管理和监督,这并非易事,你是在马路上布控检查,还是去各个单位驻守监督?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公车轮休不能影响正常工作,有些本该轮休的车辆因特殊原因而没轮休,你如何甄别处理?你的处理意见下发各单位后,各单位会不会遵照执行?免不了又得检查又得监督……这么大一摊子难管的事情,还不得专门成立一个“公车轮休监督管理办公室”(不妨简称“车轮办”)之类的机构?而且这个机构需要相当级别的领导亲自挂帅,否则根本“镇”不住——说实话,这个监督管理成本到底有多大,恐怕没人说得清楚。
更让人担心的是,公车轮休还可能导致公车数量增加——当某个单位现有公车轮休不过来时,可能会想方设法再增加几辆车。
对政府部门而言,直接减少公车涉及其基本利益,就像是剐心头肉,痛在心里,下不了手;公车轮休则不然,不过是今天用这几辆车,明天用那几辆车,基本上不影响原来的待遇享受,还能赢得节约的美誉,何乐而不为?
归根结底,公车轮休只是治标之策,减少公车使用中的浪费滥用等痼疾,还要靠彻底改革现行的公车使用管理方法,减少公车数量,严格公车使用条件,加强公车消费财务监督,从根本上探索新的公车使用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