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0日 00:00:52 来源:新华网
杨明生
岁末年初,各种各样的“送温暖”活动又多起来了。各地领导干部穿街走巷,叩门入户,给低保群众、下岗职工、受灾居民、孤寡老人、 残疾人员等送去现金和生活急需品,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改善了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使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无疑是雪中送炭,好事一桩。
可是,少数地区、少数干部把关心群众“送温暖”当作一个时段内的事,“送温暖”工作已演变成突击显示领导“政绩”的形象工程,成了领导干部的“星秀场”,一阵风刮过就完。有群众说, “送温暖”是“逢年过节热热闹闹,节日一过冷冷清清,平日里无声无息”。可不是吗?“教师节”时突击解决教师拖欠工资问题,“重阳节”时把孤寡老人“请”去洗澡,“妇女节”时安排下岗女工做妇检,元旦、春节时领导视察受灾户……诸如此类的新闻我们见得还少吗?据调查,不少曾经接受过“送温暖”的群众对此类“送温暖”并不感恩,也不领情。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们遭遇困难并非集中在逢年过节一段时间,平常说不定随时就会遇到各种困难。由于自然和社会等原因,有的农民因灾因病生活陷入困境,有的因年老体衰失去劳动能力,有的因金融危机的冲击失去了职业,有的农民工因维权乏力权益受到侵害……当困难发生时,就需要有人及时帮助,若要等到逢年过节再来关照可能“花”都谢了。因此,各层次的执政者,不论何时,只要群众有困难、有需求,就有责任、有义务帮助解决,不能只把“送温暖”当作特定日子里的“固定节目”。
从逢年过节“送温暖”到随时随地“送温暖”,在操作层面上,有着巨大的差别,它需要领导干部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某种程度上,前者也许只是举手之劳,保障的是困难群体一时的利益,顾念的是他们暂时的处境。相对而言,后者需要为解决困难群体的疾苦持久努力,需要做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困难群体不仅希望各级领导要搞好“节日关怀”,更热切希望各级领导在平时也能深入基层走走,到群众家中看看,送政策,送资金,送技术,送岗位,送服务,搞好“四季关怀”。让关怀帮助真正解人于燃眉之际,送炭于冰雪之中,让温暖送得及时、送得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