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08日 08:27:25 来源:新华网
吴 帅
近日,媒体报道了北京朝阳区居民孟先生的女儿在八里庄社区卫生服务站注射甲肝疫苗后,两天半高烧不退的消息。此前,一女童在丰 台某卫生站注射同批次甲肝疫苗后高烧不退,最后死亡。6日,北京市卫生局对此表示,尚未接到疾控部门的报告,高烧尚不能认定是由疫苗引起,该批次疫苗不会在全市范围内停用。本市疾控部门会关注该批次疫苗的接种情况。疫苗药品全部来自正规渠道,通过政府招标采购,疫苗质量不会出现问题。(据12月7日《京华时报》报道)
卫生部门向媒体提供这种公开的“卫生释疑”本来是一件好事情。但从效果来看,却未必令人满意。
注射甲肝疫苗是一种许多家庭要涉及的卫生内容,当连续两次出现这种疑似疫苗引起的事故后,民众自然会产生一种受害者的心理,害怕这两位受害儿童的悲剧同样也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们更希望政府权威部门能给出一种事实真相报告结果。站在受害者的角度,他们最关心的两个核心问题在于,一、接种了疫苗的女童为何会死亡?(女童的死因问题)二、这批疫苗究竟有没有问题?可不可以继续使用?
当你站在受害者角度立场来看待这种“卫生释疑”,你就知道为什么民众不满意了。一方面,公众最关心的女童死因问题是否由疫苗引起?卫生部门没有给予说明。另一方面,疫苗质量有没有存在问题?从正规渠道,通过政府招标采购中来当然可以作为一个有力的参考证据。但仅仅依靠这种证据的说服力是不够的。从过去的鱼腥草、刺五加等药品不良问题,再到一些相类似的疫苗引发的事故,都说明了正规途径进来的药品疫苗未必等于百分之百安全,而且在一些地方的确存在着“问题疫苗”。在这种背景下,这批疫苗质量有没有问题?为什么不请北京的专家花时间去抽样检测一下呢?经过专门的二次检测没问题的结果,显然比牵强的强调疫苗是从正规途径进来的论据更具有说服力。
“卫生释疑”不能完全站在卫生部门的立场和角度,“我们还没有接到疾控部门的报告”,似乎在说自己不知情。“全部来自正规渠道,通过政府招标采购,疫苗质量不会出现问题。”这种判断显然是一种过于乐观的态度,不符合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种有问题的解释,不但缺乏说服力,还容易令公众产生误解。“卫生释疑”还应该强调的是用通俗的语言向公众进行一种医学科普的说服,遗憾的是,这个问题在这里依然没有很好地贯彻。
在我看来,卫生部门发言人没有站在受害者角度进行“卫生释疑”是出现这一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如果说,发言的技巧和方法还应该改进,但首先应该改变的是这种立场,这种服务民众的态度,一切要以公众利益作为发言的根本出发点,工作的出发点在于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为公众的知情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