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08 09:42 南方日报
作者:吴祚来
这段时间,大批农民工返乡,面对可能的农村就业压力,一些学者频繁写文章,题目都离不开几个令人警醒的字:“故乡在沦落”。针对农民工返乡潮,一些人认为国家应该推行强有力的就业保障计划,出手要快,下手要重,补贴处在危机关口的企业,避免大批企业倒闭。
农民工到底根是在故乡的。在国际金融危机袭来的时候,大量的农民工并没有涌到市政府门前讨要工作,而是涌到火车站,要回到故乡土地上寻找新的希望、机会,或者休养生息。其实,当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成之时,让农民过多过早地依赖城市,对农民来说,可能会形成灾难性的后果。农民在城市完全是临时打工者,几乎没有任何保障与社会权利,现在他们大量返回农村,给自己一个喘息机会,也给社会一个反思:我们应该怎样定位乡村,我们应该为农民工提供怎样一个城市工作机会?我们最终要建成一个怎样的新乡村?
于我个人观之,城市在近30年里,被迷信化、现代化,而农村呢,则被基地化、空壳化。农村是生产粮食的基地,生产人口与劳动力的基地,还是为城市输送人才的基地,以及化解经济危机、转移劳动力的基地,却也因此常常自身人才凋敝,空空荡荡。如今,当过多的农村劳动力回到故乡,故乡能承受得住这样的压力吗?
乡村需要什么?就是基本的生活保障,大病医疗保险以及对贫困家庭子女升学的补助等。政府在智力与技术上对农村进行投入是必要的。农村大量人才外流到城市,现在大学生、研究生就业形势严峻,政府不妨让专业对口的学生带薪到农村来,如果能够在技术上或行政上融入农村发展,可以给予一定的创业费或安家费。另一方面就是农业技术方面,向环保、高产、机械化发展,这也需要政府作一些投入。而在农村文化建设上,可以定期在农村举办各种演出与体育比赛,政府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与设施上的支持。但这一切,都应该因地制宜,要以农民为主体,要建设的是和谐幸福的农村,是人性化、地方化的农村,是能够让返乡农民工可以在农村安定一段时间的新农村,而不是模式一样、没有地方特色、没有吸引力的所谓新农村。
故乡不仅有大美而不言,亦有大爱而不言。故乡沦落,是因为人才外流,资源外流。只有让农村成为适合农民生存、生产、发展的农村,才能够化解农民工返乡、城市就业困难所带来的压力,也才能够真正地维稳。
来源:南方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