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对进步有利,我就必须说
2008-12-08


李银河:对进步有利,我就必须说

news.QQ.com  2008年12月08日09:03   南方新闻网

 

在和大众惯性常识的激烈碰撞中,李银河经常被冠以“淫乱大师”、“道德沦丧”等恶名。但她依然支持同性恋,依然在网络上为“艳照门”的女主角们辩护。她说:“我是说真话的小孩子。”

南都周刊编辑:张厚 记者 | 华璐 摄影 | 姜晓明

职业:社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影响力指数:★★★★☆

网络上,理解、崇拜她的人称之“hero”,而不同意她的观点的人说她无耻、哗众取宠……但无论如何,李银河在网络上以学术的方式公开谈论中国人认为最隐私的东西——性,这无疑是对中国人传统性观念的挑战和颠覆。

李银河:对进步有利,我就必须说

李银河:对进步有利,我就必须说

李银河:对进步有利,我就必须说

11年,是一个小小的轮回。1997年——2008年,在王小波离去的十余年间,比较明显的变化是,上网费从1小时8元,降到了1个月80元,我们因此拥有了更多的表达机会。论坛、QQ、MSN、博客,网络上喧嚣一片。

王小波曾说:我正在出一本杂文集,名为《沉默的大多数》。大体意思是说:自从我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

如今,他的愿望有一部分得到了实现。托网络发达之福,说话的人比以前多了,声音也更为响亮,这当中包括王小波的妻子——社会学家李银河。

曾是十大“欠揍”人物之一

“我想了想博客的事。互联网是个奇妙的东西,比起所有的传媒,它是能有最多人阅读的东西。盖茨预言,20年后网络将取代纸。所以网络写作以后也许就取代所有的写作了。”2006年11月27日,距离博客开放恰好一年,李银河在博客上如此写道。

“新浪当时是给一批人开了博客,反正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有我,什么设计啦,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是新浪给搞的,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跟李银河谈话是件有趣的事儿,她那口京味极浓的话语让对谈者的情绪随之上下起伏。李银河已想不起最初上网的确切时间。她只知道那时候上网只能看看新闻,根本没有地方供人发表意见。

自1988年从美国匹兹堡大学回国后,她两年间做了10个超出当时社会接受范围的研究。进入中国社科院后,她所出版的《同性恋亚文化》、《虐恋亚文化》、《酷儿理论》等书更是掀起轩然大波。一部分人因她的书和话语得到鼓舞,另一部分人则叫嚣着她的“道德败坏”。

在类似“2006中国十大‘欠揍’人物”的网络专题里,李银河难以逃脱;于是,在和大众惯性常识的激烈碰撞中,李银河“好心当成驴肝肺”;于是,“淫乱大师”、“道德沦丧,哗众取宠,标榜自己”等批评铺天盖地地砸下。

而这一切,都投射到她的博客之上。

一位基督徒化名马泰,写了一封长信给李银河:《圣经》里说同性恋是犯罪,同性恋会下地狱,你替同性恋说话你也要下地狱。“他给我邮寄了一本书,是一个美国女人写的。书中号称上帝有一次带她去地狱里参观了一下,她目睹了地狱里种种惨状。”用意不言而喻,如果再给同性恋说话,李银河也该下地狱去受酷刑。“地狱的存在,我是不相信。”李银河说。

她多次在人大上提案“同性婚姻合法化”,在博客上为汤唯、艳照门女主角们辩护。一些媒体喜欢用耸动的标题转载李银河的部分博文,甚至新浪网管在首页推荐其博客时,也常常不看内容,直接加个吸引眼球的标题。

“老想说话,老想发声。领导和群众都不待见。不说行不行?以后我就保留点自言自语的权利,偶尔在这里自言自语几句得了。”李银河在博客上说:我不是英雄。

“不能给下流言论留平台”

曾经有一段时间,李银河认为自己应该闭嘴,尽可能少接受记者采访,尽可能少发表关于性的言论。但很快她重新站上了言论的舞台,比如之前的“黄碟案”,还有艳照门事件。她觉得像这样一些事件,够得上自己出来说话了。“虽然这些案件多如牛毛,但是和我的专业角度有关,对中国进步有利,这时候我就必须说。”

2008年6月,李银河在博客上写到了“三种人”——

在当今中国有三种人:第一种是围观的人,心里明白,只是一言不发,他们是王小波所谓“沉默的大多数”;第二种是那个叫了一声“他什么也没穿”的小孩子,他们是极少数;第三种人,是那两个裁缝,他们说,皇帝明明穿着衣服。

李银河说,她和王小波都是说真话的小孩子。“而且我现在也是有一点话语权的了,纠正一些错误的观点,传播一些正确的理念,这样的责任感还是有的。”

今年,李银河再度将博客的评论功能关闭,这是她第三次关闭此功能。博客开放评论功能以后,有太多会“脏了眼睛”的无理谩骂出现。“跟吃苍蝇的感觉一样,太讨厌了,好恐怖啊,我对粗俗的承受能力不是太强。”

她觉得不能给这些特别下流的,特别污秽的言论提供平台。“网友在自己的博客里骂,但是没有人看。但他如果在我的评论里出现的话,别人是有机会看到。我觉得博客就有点像我的家,家是招待朋友的,一个很粗俗的人闯进来的话,我就宁可大家都不进来。”

“我的博客更像一种日记,我的日记不是对话。我不太喜欢对话的方式。”她说。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