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05日 00:00:21 来源:新华网
郭松民
“我辛辛苦苦地凭劳动挣钱,不偷不抢,不晓得有啥子好丢人的 。”最近,重庆九龙坡区一位47岁的母亲秦宏玉很苦恼。下岗三年来,她一直靠擦皮鞋为生,不料,这份工作却让读高二的女儿小丽(化名)感到蒙羞,多次当众不认她(12月4日《重庆晚报)。
这是一则让人心酸的社会新闻,不禁让人联想起了根据著名作家张天翼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包氏父子》中的一个情节:贫寒的老包含辛茹苦地供养上中学的儿子小包,一次,他在街头遇到了正在和几个阔同学走在一起的小包,老包疼爱地上前招呼,而这小包居然压低了嗓子把老包给轰开。同学好奇地问小包刚才那人是谁,他竟故作爽快地回答:“不相干!”
两件事,何其相似,只是《包氏父子》描写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而秦宏玉和女儿小丽的故事就发生在今天的重庆,七十多年的时间像流水一样过去了,但在这个问题上,时间却仿佛是停滞的。
女儿当众不认母亲,给母亲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但女儿自己也是受害者——这样对待母亲,让她感到了深深的自责和内疚,在电话里,她哭着说“希望母亲原谅自己的任性与自私”。
母女俩都受到了伤害,那究竟是谁的错?母亲有错吗?没有,她不偷、不抢、不贪污、不受贿、不偷税漏税,靠辛勤劳动来养活自己和女儿,她不仅没有错,而且还是伟大的。那么,女儿有错吗?的确,女儿是有错的,她不该这么虚荣,不该在母亲当着同学的面招呼她时“装聋作哑地快速离去”,可是,这又能怪她吗?毕竟她还没有成年,学校里就是这么一种风气,“同学间攀比情况严重”,对一个自我意识正在形成,正希望被同伴认同的少女来说,被人瞧不起的压力实在太大了。
我们只能说,是社会的价值尺度出了问题。因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笑贫不笑娼已经成了社会上一股强劲的风气,君不见,有多少“高档”的场所,高挂“衣帽不整不得入内”的牌子,堂而皇之地把穷人拒之门外?又有多少富商大贾,人们明知他们不过是些鸡鸣狗盗之徒,但他们照样招摇过市,甚至被一些地方政府待如上宾?在很多时候,人们评价一个人的标准,除了金钱就是地位。在学校里,如果一个学生的父母是富豪或者高官,自然会被同学老师另眼相待,而一个靠在街头擦皮鞋的母亲,既没有金钱又没有地位,又怎么能够让女儿引以为豪呢?我们指望小丽用她稚嫩的肩膀一身抗起所有这些积非成是的偏见与歧视,难道不是太难为她了吗?
在一个市场社会,本来就容易出现金钱至上的倾向,如果社会再不注意维护和建设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对此加以矫正,则不仅会增加人们心灵的痛苦,还会使人们因为疯狂追逐金钱而导致行为的畸形化。尽管秦宏玉和女儿小丽重演《包氏父子》的故事是个案,但它提醒我们是到了注意这些问题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