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03日 00:00:51 来源:新华网
李北陵
“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文学论坛”在深圳举行的当天,《深圳商报》刊发了一位评论家抨击时下 文学批评的文章,认为在不少媒体都开办时评版面或专栏的今天,现在的文学批评影响力反而越来越小,其原因在于:文学批评缺乏应有的魅力,发自内心的批评意见越来越少,而肉麻的吹捧比比皆是。
这批评,我颇为认同。看看当下国内文学批评,缺少独立思考、人云亦云的红包批评、人情批评比比皆是;打开一些报刊,新书评介文章有几篇是批评性文字?大版长块的文章,几乎是一边倒地瞎吹胡夸,一些书评人甚至连书都没有看,仅凭网上搜索来的文字就编成文章。这样的文字与其说是文学批评,不如说是变味的广告、文学的慢性毒药。
批评是什么?本意就是用手比长短,以言论高低。所以,名家对“文学批评”的解释很明确,“对一定文学现象的认识和批评”(蔡仪《文学概论》)。所谓“认识和批评”,并非狭隘理解的负面性评价,而是“坏处说坏,好处说好”(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以事实为依据,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前提下对文学现象进行中肯的评价。显然,只说“好处”、不说“坏处”的文学批评,既缺少事实依据,又言不由衷,这样没有原则的文学批评,缺乏应有魅力事小,误导读者和公众,戕害文学事业事大。
文学批评还有另一种变味的批评:表面是“坏处说坏”,其实是一种下作的广告性文字。笔者几年前就曾有过一次亲历,一位国内颇有名气的作家举行小说作品研讨会,让大家对他即将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说三道四。笔者在会上不客气地批评其作品中多达十几处的性描写太露太俗,且与小说情节的展开并无必然关联,纯属借性描写来吸引读者。会后,他特别找来几位在会上同样批评他小说性描写的评论人,请求我们要么合作撰文、要么单独撰文批评他的小说。大家拒绝了,直言这样的批评,无异于为小说中的性描写打广告。他听了并不觉得惭愧,反而笑了。
文学批评的功能在于通过批评,在作家和读者、创作和欣赏之间搭建起一个桥梁,既帮助作家认识自己的作品和社会效果,提高创作水平,又帮助读者认识作品,提高欣赏水平。所以贺拉斯曾形象地把批评家与文学家的关系比为磨刀石与刀的关系。而现在国内的文学批评,有多少称得上文学的磨刀石?在一片莺歌燕舞的赞美声中,实在少见“坏处说坏”的文学批评家!
由此想到几年前魏明伦的两句针对性极强的批评,一句是针对于丹、易中天走红现象:“把于丹和易中天的演讲稿拿出来,发行量加起来超过了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总和,这是中国文学的悲剧,是一种畸形现象。”另一句针对他的好友张艺谋“文化底蕴太差”,“成名作是依附在文学实体上的,他用他的视觉形象、商业头脑与优秀的文学结合,取得了极大成功。但他一旦脱离了厚实的文学作品,就无所附丽,捉襟见肘。”随口道出一两句尖刻话语,不足以称为文艺批评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多一些魏明伦式的敢于直言“坏处”的文学批评家,则中国文学艺术定会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