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02日 08:33:12 来源:文汇报
人文社会科学作为科学,其性质是认识真理。它的研究成果,是人类从各个不同角度对自身和社会、自然的理性思考。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虽然都是科学,但在评估成果方面,不能简单地把工程计量方法搬到这个领域来。否则,被恩格斯称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的人的思维 ,就变成了可以被精确统计的对象
快到年底了,各高校的成果报表层层叠叠地来了。单单一条“论文发表于不同等级的‘核心期刊’”的要求,就把人搞得云山雾罩,耗费很多时间。一个老问题不得不再次提出: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应当废除量化评估,改为评审代表作。
人文社会科学作为科学,其性质是认识真理。作为一类认识,它对社会的影响是间接的、渐进的和长远的。它的研究成果不同于工业流程的文化产品,是人类从各个不同角度对自身和社会、自然的理性思考。即使是其中的应用研究项目,也属于理论层面,不能像具体产品的研究那样理论联系“实际”。
“量化管理”无孔不入 实质“以行政代学术”
黑格尔说:“科学,作为服从其他部门的思考,也是可以用来实现特殊目的的,作为偶然手段的;在这种场合,就不是从它本身而是从对其他事物的关系得到它的定性。从另一方面看,科学也可以脱离它的从属地位,上升到自由的独立的地位,达到真理,在这种地位,它就无所依赖,只实现它自己所特有的目的。”黑格尔谈到了科学的两种作用,其中一种是服从于其他部门的要求,但这只能是偶然的和为了实现特殊的目的;只有当科学不再从属其他部门而独立思考时,它才可能真正发展自身。人们除了在经济、政治利益驱动下无休止地开展各种功利性活动外,也需要思考一些非功利的问题,实现对世界的精神把握。如果一个社会容不下极少数人文社会科学家的思考,这个社会不是“政治动物”的社会就是“经济动物”的社会,无论如何不会是“人”的社会。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虽然都是科学,但是在对成果进行评估时,自然科学通常有精确的衡量标准,社会效果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量化;而人文社会科学无法提供像自然科学那样明确的评价依据,即使存在社会效果,也难以用数字来显示。因此,在评估成果方面,不能简单地把工程计量方法搬到这个领域来。现在人文社会科学的“量化管理”几乎无孔不入,助长了学风浮躁,造成不少鉴定通过便成垃圾的“成果”。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现在成了一种硬性标准。“核心期刊”的概念,本来只用于图书系统的分类,在指导图书馆选购期刊和为读者导读方面发挥作用。把是否发表在“核心期刊”作为衡量论文水平高低的外在标准,显然是荒谬的,其实质是“以行政代学术”来评审人文社科成果。这样的评审不需要专家,只需要管理人员识字、会算术,加上工作认真,就可以胜任。他们的工作就是催促各个院系和个人每个季度或学期、年度填一堆表格,统计在所谓“核心刊物”发表了多少篇文章,以及获得了什么级别的奖、争取到什么级别的课题和拿到多少课题费,而后根据这些统计数字,通过一定的程序提升某人的职称,给予某院系更多的经费。研究成果就像工业部件一样,有精确的标准。这种把工科的思维搬到人文社科领域的做法,不由使人想到法国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家拉美特利一本书的标题:《人是机器》。被恩格斯称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的人的思维,就这样变成了可以被精确统计的对象。
“代表作评审制”改变“官场习气”
尽管全国高校都在采用这类评估方式,但中国社会科学院没有这样做,总体上尚存一种无形的看重学术的传统。我在上世纪90年代曾任该院高评委,1994年参加第一次评审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我国著名的西方美学家,1993年评审中没有获得通过。其实他评上副高后5年间发表了290万字的成果,质量也颇高。但考虑到自己的一部关于中国哲学的著作获得全国图书大奖,于是作为代表作提交评委会。与会的哲学专家一眼看出了书中的几处学术硬伤,结果他因此没有评上。1994年这次他提交的是研究西方美学的代表作,他本人正是国内这方面的权威,结果全票通过。1996年,一位因为在报刊上经常发表小文章而闻名的社会学家评正高,他非常自信地抱着400万字的一堆成果来到会场,反复讲述自己获得了多少社会好评,但如此多的成果中却没有一篇可以作为代表作的学术性论文,结果没有通过。
我很赞同这样的做法:考核实行“代表作评审制”。不以课题来源评价成果,因为课题来源和行政级别只反映某些行政机构的需求和导向,难以证明其学术价值;不考虑媒体的报道和评价,因为媒体记者不是学者,新闻价值与学术价值不可同日而语;不考虑成果是否发表在所谓“核心期刊”,论文的质量不取决于刊发的杂志;不考虑成果是否被评上了何种奖项,因为我国的学术性评奖中非学术因素太多。只有研究成果,即论文、专著和研究报告才能够作为评估的代表作。并非发表在期刊上的文章就是论文。
如果不能建立一套完善的、公正的、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会使很多人为了不相称的职称和名誉铤而走险。而这,对提升人们的创新意识,显然是不利的。创新显然不是能用尺子丈量的,更何况很多时候还是一把扭曲的尺子。对评估实行改革,是要约束管理者,促使他们提高的科研管理水平,改变评估中的“官场习气”。(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