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旁白:一切社会歧视都是文明之敌
2008-12-01


新华旁白:一切社会歧视都是文明之敌  
 
  新华网 ( 2008-12-01 08:28:40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版 
 

    平等与友爱,代表着人类高贵的理想;偏见与歧视,则是蚕食文明的毒瘤。人类文明的提升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进程,在这进程中,与各种歧视的斗争,相伴始终。

    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歧视,不仅让被歧视者屈辱,也会因愤懑和绝望而让歧视者付出代价。因而,反对一切歧视,就成为人类共同的救赎。

    今天是第21个世界艾滋病日。设立各种纪念日,是为了年复一年地对抗遗忘、提醒责任。在中国,3个高20米、宽17米的巨型红丝带昨日于国家体育场揭幕,将在“鸟巢”周围悬挂半个月时间。新华社说,巨型红丝带彰显中国“防艾”决心。

    尽管有决心更有行动,尽管中国“防艾”成就巨大,但反歧视斗争仍是“防艾抗艾”的重要任务。新华社援引中国抗艾滋病媒体联盟项目在6个城市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歧视现象在我国仍然严重。例如,近半数被访者非常不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一起用餐,六成以上的受访者不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一起居住等。歧视的原因主要是对艾滋病的误解与无知。而误解与歧视,无疑将放大艾滋病传播的风险。

    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与去年一样叫“领导”,提醒和强调领导者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驻华办事处代表施贺德博士说,“鸟巢”悬挂红丝带,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政府遏制艾滋病的领导力。

    事实上,胡锦涛与温家宝等领导人对艾滋病患者的关怀,对艾滋病防治的重视,与艾滋病患者握手的镜头,不仅为中国艾滋病患者带来了阳光和希望,更极大地改变了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为领导作用做出了表率。今年艾滋病日,面对艾滋病孤儿和患者,温家宝一句“心里惦记着你们”,代表着政府对不幸者的不离不弃。

    虽然人类距战胜艾滋病病魔的目标仍很遥远,但只要不离不弃不歧视,就有希望。新华社报道说,2007年,全球艾滋病死亡人数比2001年减少了10%,年均新增感染人数也比2001年减少30万。

    歧视作为基于偏见与自私的社会痼疾,需要文明来化解,需要人性来克服。不管是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还是乙肝歧视、户籍歧视、性别歧视,都是对生命共同体的分裂,都威胁着社会的和谐。反歧视,需要政府发挥更有力的领导作用。

    (新华每日电讯副总编辑方立新)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