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旁白:一切社会歧视都是文明之敌
新华网 ( 2008-12-01 08:28:40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版
平等与友爱,代表着人类高贵的理想;偏见与歧视,则是蚕食文明的毒瘤。人类文明的提升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进程,在这进程中,与各种歧视的斗争,相伴始终。
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歧视,不仅让被歧视者屈辱,也会因愤懑和绝望而让歧视者付出代价。因而,反对一切歧视,就成为人类共同的救赎。
今天是第21个世界艾滋病日。设立各种纪念日,是为了年复一年地对抗遗忘、提醒责任。在中国,3个高20米、宽17米的巨型红丝带昨日于国家体育场揭幕,将在“鸟巢”周围悬挂半个月时间。新华社说,巨型红丝带彰显中国“防艾”决心。
尽管有决心更有行动,尽管中国“防艾”成就巨大,但反歧视斗争仍是“防艾抗艾”的重要任务。新华社援引中国抗艾滋病媒体联盟项目在6个城市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歧视现象在我国仍然严重。例如,近半数被访者非常不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一起用餐,六成以上的受访者不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一起居住等。歧视的原因主要是对艾滋病的误解与无知。而误解与歧视,无疑将放大艾滋病传播的风险。
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与去年一样叫“领导”,提醒和强调领导者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驻华办事处代表施贺德博士说,“鸟巢”悬挂红丝带,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政府遏制艾滋病的领导力。
事实上,胡锦涛与温家宝等领导人对艾滋病患者的关怀,对艾滋病防治的重视,与艾滋病患者握手的镜头,不仅为中国艾滋病患者带来了阳光和希望,更极大地改变了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为领导作用做出了表率。今年艾滋病日,面对艾滋病孤儿和患者,温家宝一句“心里惦记着你们”,代表着政府对不幸者的不离不弃。
虽然人类距战胜艾滋病病魔的目标仍很遥远,但只要不离不弃不歧视,就有希望。新华社报道说,2007年,全球艾滋病死亡人数比2001年减少了10%,年均新增感染人数也比2001年减少30万。
歧视作为基于偏见与自私的社会痼疾,需要文明来化解,需要人性来克服。不管是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还是乙肝歧视、户籍歧视、性别歧视,都是对生命共同体的分裂,都威胁着社会的和谐。反歧视,需要政府发挥更有力的领导作用。
(新华每日电讯副总编辑方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