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踢了《百家讲坛》的场子
2008-11-27
2008年11月27日 00:00:12  来源:新华网

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 资料图片

    刘海明  

    《百家讲坛》这档电视节目的蹿红,与其说靠的是学术传播的魅力,不如说是包装艺术的产物。当然,再优秀的节目(栏目),终有寿终正寝之时。

    创立于2001年的《百家讲坛》,转瞬已整整7年。据媒体报道,《百家讲坛》收视率下跌幅度惊人:刚刚过去的9、10月份,其收视率已经被挤出央视科教频道的十名之外。有学者称:任何主讲人都挽救不了《百家讲坛》,这个影响巨大的节目在进入多事之秋的同时,也进入了“死亡倒计时”。

    究竟是谁将好端端的一个栏目给毁掉了?

    电视媒体有其特殊的传播规律。譬如,电视媒体不适于传播抽象的学术理论,哪怕是请大师授课,依然难以改变这个规律。

    据笔者所知,一些主讲人在《百家讲坛》前可能是婢女,但在普通观众面前,摇身一变又成了喜欢摆架子的老爷。之所以对《百家讲坛》屈膝,无非是那是制造学术明星的车间而已。有了《百家讲坛》主讲人的招牌,自己可以名利双收,一夜暴富。他们哪里知道,这种假公济私的行为,不是在帮《百家讲坛》,而是在砸《百家讲坛》的招牌。

    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个人可以踢场子但未必能踢烂偌大的一个场子。一个场子的倒下,有外力的破坏,更有内线的暗中“帮忙”。踢《百家讲坛》场子的还包括央视自己人。创办《百家讲坛》的初衷很好,创办者追求经济利益的回报也没有错。关键是将《百家讲坛》当作摇钱树来追求,按照产业的方式来发展,选择学术传播为对象,显然很不得体。尤其不可思议的是,有报道称《百家讲坛》“包装”主讲人,“修理”那些胆敢不听话的主讲人。把主讲人当作“演员”,追求娱乐化的剧场效应,本该严谨、严肃的《百家讲坛》变成了另一个“超女”,其寿命可能比“超级女声”长,但长不了几岁,这不是命中注定,而是自己人踢自己的场子的恶果了。在利益驱动之下的《百家讲坛》,过于算计焉能不过早变得“年老色衰”?

    《百家讲坛》的场子已坏,怪谁?问《百家讲坛》,问《百家讲坛》造就的那些明星学者们!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