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3日 00:00:46 来源:新华网
襄 尔
在不久前举行的广东省特区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着眼于广东长远发展,对当前部分干部出现的疲态进行了批评。“当前,广大的干部群众精神状态总体是好的,但也有一些表现出满足于享受成果,满足于既 得利益的自满情绪。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所减弱。这种疲态与深入改革开放是格格不入的。”(11月21日南方网)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的改革发展遇到了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资源环境危机日益加剧、深层次体制障碍和社会矛盾凸显等新的挑战。汪洋同志针对这些挑战,深刻地指出了“干部疲态”,是十分精辟和得当的。
那么,“干部疲态”包括哪些方面呢?我个人理解,至少包括自满、畏难和浮躁三种疲态。
疲态之一:自满。眼界宽,博采众长,就能补己之短;眼界窄,闭门造车,就会滋长自满情绪。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取得的辉煌成就令人振奋。面对成绩,我们可以自豪但不能自满。自豪激励斗志,自满则会骄傲,骄傲就会使人落后。实事求是地讲,我们所取得成绩,离建设成为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还有很大差距,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停滞。我们所需要的,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奋起直追,科学发展,瞄准更高目标,实现更高追求,努力建设富强、民主、充满活力的社会。
疲态之二:畏难。困难具有两重性,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既是障碍,又是锻炼。在发展中,我们应当敢为人先、敢冒敢闯,少说“不能办”,多想“怎么办”。在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思考问题离不开条条框框,开展工作跳不出老套路、老办法,患得患失、当干不干,结果导致一步慢、步步慢。如果说改革开放30年,我们凭借解放思想,敢想敢干,走出了一条成功发展之路,那么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这种“一争天下无难事”的锐气和胆量。
疲态之三:浮躁。古语云“心浮则气躁,气躁则神难凝”。领导干部心浮气躁,直接导致做人不踏实,做事不扎实。根治干部浮躁心理,我们应该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基本要求,推干部、选干部、用干部。对那些埋头苦干、成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干部,旗帜鲜明地重用,大张旗鼓地宣传;对那些无所事事、不思进取、投机钻营的干部,或批评教育,或降职降级。如此才能树立良好风气,在领导干部中间,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的良好氛围。
领导干部只有精神饱满、奋发图强,才能形成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才能更好地践行“发展为上,民生为先,稳定为重,少说多做,真抓实干”,只有广大干部群众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知难而上,拼搏进取,才能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实现我国各项事业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