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的种子为什么发芽
2008-11-13

2008年11月13日 00:00:59  来源:新华网

     许博渊 

    任何社会,包括高度文明的社会,都有野蛮的种子,一旦气候适宜,它们就会发芽。 我国这样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同样存在着野蛮的种子,它们一有机会就发芽,好比稻田里的稗草。

    50年前,人人都说要建立共产主义道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接着是学习雷锋运动,人们争着做好事。那时候,人们以为中国人的道德水平就此上了一个新台阶。谁也没有想到,野蛮的种子只是蛰伏着,它们在等待时机。时机终于来了。我亲眼看着它们发芽、疯长。是那个大动乱的年代,1966年6月18日,校园里突然来了一些中学生,他们把部分老教授拖上所谓“斗鬼台”,喷气式、戴高帽、脸上涂墨汁、胸前挂牌子。我曾近距离看到,一个老教授在被拖往“斗鬼台”的路上,腰部被一个中学生用拳头连续猛击。我看了非常不忍,也非常气愤。这件事情后来被称作“6·18事件”,学校里爆发了大辩论,有人说是革命事件,有人说是反革命事件。我觉得说这些中学生是反革命似乎太严重,所以主张将其定性为错误事件。谁知,后来陈伯达表态说是革命事件。再后来,就是武斗遍全国,演出了一幕幕野蛮剧,仅北京一地,就有上百名老师被学生打死。直到滑稽戏谢幕之后,我们的社会才走上正轨,走在街上,我们终于可以不必担心飞来横祸了。然而,最近几年,野蛮的种子似乎又开始发芽了,而且开始出现疯长的苗头。哈尔滨一个青年在与警察斗殴中丧命,学者签名售书时被持不同意见的读者扇了耳光,三位老师相继被自己的学生杀害。动不动就出口伤人,动不动就打人,动不动就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已经不算新闻。哈尔滨火车站,一名记者无缘无故地被拉客的歹人打伤,唯一的原因就是他不需要住宿,被对方骂了一句,他问了一声“为什么骂人”。

    这种现象令我困惑,令我思考。现在,我国社会总体稳定、有秩序,尚且如此,一旦中国社会失去稳定,失去秩序,我敢肯定,我国社会的野蛮程度将会令人吃惊。

    我们会说,我们是礼仪之邦呀,怎么会这样?时至今日,我们不能躺在“礼仪之邦”的摇椅里自欺欺人沾沾自喜了。所谓礼仪之邦,并非说人人都是绅士淑女,一个个都彬彬有礼,并非铲除了野蛮的种子。它是指建立了国家机器,有了一套完整的上下、长幼、尊卑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就在古人“礼仪之邦”的时代,中国大地上也盛行将人放到大锅里煮,或者剁成肉馅,或者像烤肉一样烧烤,或者五牛分尸等酷刑,不一而足。直到民国之前,我国一直保留着凌迟这种酷刑。犯人要被割三千多刀,三天三夜,如果在此之前犯人已经死去,刽子手就有罪。倒是在“礼仪之邦”之前,中国社会没有这般野蛮。据历史记载,我国出现阶级之前的原始社会是没有这般残酷的刑罚的,直到尧的时代还没有。那时候用“象刑”,就是象征性地惩罚,比如砍断一双草鞋就算是把她的双脚砍断了,如此而已。

    再说现在。我国经济和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新的秩序、新的监管系统尚未建立起来,至少是尚未完善。那些秉邪气而生的恶人,趁着社会管理没有跟上的机会,野性大发。他们以野蛮为荣、为乐。他们张口就骂,伸手就打。更有甚者,官匪勾结,警匪勾结,结成黑社会性质的团伙,鱼肉乡民,横行一方。而这些人往往可以躲过法律的惩罚,长期逍遥法外。有的虽然落网了,但不怕惩罚,有的是二进宫,有的是三进宫,有的是监狱常客。在这样的氛围中,骂人就太平常了,尤其是网上骂人,因为是戴着假面具在虚拟世界里骂人,不担心被追究责任。他们只觉得威风、得意、过瘾,没有丝毫内疚,毫不觉得这是一种野蛮行为,野蛮的动物本性在他们的精神中已经占据了重要位置。有时候骂人的杀伤力并不比打人逊色。前不久报纸上有一则新闻,说一个人很会骂人,居然将人骂死,结果法院判定赔款若干了事。

    野蛮的种子要发芽,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手段无非是两手,惩恶扬善,切实加强法制建设,大力培育现代文明。最近国家推出了人权建设计划,这是好事,应该好好抓,使之深入人心。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