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黑车”背后的民生
2008-11-12
2008年11月12日02:48   新京报

  十一月五日,在重庆市菜园坝火车站附近的的士候车站,停靠着不少出租车等待市民乘坐。三日清晨,重庆主城部分出租车因受阻不能正常营运,给当地群众出行造成不小困难。当地政府于三日做出紧急部署,采取多项有力措施,积极解决出租车停运事件。目前,重庆主城区八千余辆出租车已全面恢复营运。 中新社发 姜诚意 摄
 

继“11·3”重庆出租车司机罢运之后,11月10日三亚和甘肃永登县两地也分别上演部分出租车司机罢运事件。指责非法营运的“黑车”抢占客源市场,成为这些地方出租车司机不约而同的诉求之一。看来,已成众矢之的的“黑车”所面临的一场严厉的整治与清理,以及其生存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的命运,都成为必然。

至少在“黑车”问题上,处于罢运事件双方的政府部门、出租车公司与出租车司机,似乎凝结起了最大的利益共识。但是在这种看似没什么问题的“共识”之外,有必要思考“黑车”为什么会出现?以及“黑车”也可能同样载动着民生之重?

“黑车”违法后被整治是合情合法的,但也要看到“黑车”出现的种种原因。以重庆为例,有的是囿于出租车指标有限,有的是因为无力向出租车公司支付高达30万-60万的押金,有的则就是要钻市场漏洞以免受盘剥。重庆现有8000多辆出租车,但没有营运证的黑车就有2000辆。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介绍,这些“黑车”的“从业人员”,主要是下岗失业人员、农转非人员、三峡库区移民、公车司机等等。显然,除了极少数,这么大一个群体的“黑车”,无不承载着他们的生存之重。在《瞭望新闻周刊》上,连副市长黄奇帆也认为,“如果打得过狠,这一部分人也会有其他因素的反弹。”———在针对黑车的新一轮整治风暴之下,这些“黑车”的命运同样需要被关注。

我并不惊诧于出租车司机们对待“黑车”的态度。他们为合法运营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应该得到他们认为公平的市场环境。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切都是天然合理的。必须明白的是,无论是出租车司机还是“黑车”车主,他们所面对的都是一个共同的市场垄断的环境。这种垄断的态势,不仅因其准入门槛过高而造成了“黑车”泛滥,也使得出租车公司不惮于一再提高出租车司机的“份儿钱”。所以他们的罢运,其诉求从根本上说也不在于如何降低份儿钱,或打击黑车,而在于如何改变一种高度经营垄断的现实。即改变行政特许下的公司化经营运行的体制,放弃出租车的数量限制和许可权限制,将出租车管理改为备案制的低门槛进入,而政府部门则通过职能转变,真正做好市场监管者及“守夜人”。

来源:腾讯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