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1日 00:00:11 来源:新华网
谭浩俊
河北农民宋某与堂兄在北京卖书,销路不好,于是想到用教育部处长杨某名义 向高校推销的主意。多数高校均未上当,但仍有两家大学招生办接到电话后汇去书款。宋某在审讯时说“冒充杨处长卖书,是认为高校不敢不要。”(11月10日《新京报》)
其实,这种借上级领导之名推销产品、安排工作的诈骗行为,已经太小儿科了,稍稍有点警觉性,就完全可以识破。
然而,这看似没有“科技含量”的诈骗之术,却在“科技含量”很高的大学得逞了,当两位农民假冒教育部处长向一些高校推销书籍时,竟然仍有两家高校受骗上当,花了一万多元买了骗子推销的书籍,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也许,很多人看到这则消息,会感到很可笑,认为这两所大学太幼稚、太好骗。明明只要一个电话就能识破的诈骗行为,却仍然上当受骗。但是,在笔者看来,他们的行为其实并不是幼稚,更不可笑。因为,这种带着上级领导意图推销产品、安排工作、调整岗位、提拔干部的行为,在基层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况,宁可信其真,也不能信其无。万一得罪了上级、得罪了领导,那可担当不起。
受骗的一所高校的购书动机,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今年5月,该校一副院长到教育部,见到被冒名的处长后说:“你交代买书的事,我们已经办了。”
试想一下,假如这批书籍不是假冒的,岂不一举两得,既为学校在上级领导面前挣了“面子”,也为个人在上级领导面前增加了印象分,何乐而不为?
实事求是地讲,这种唯上级领导马首是瞻的事,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只要上级来个领导,特别是权力部门的领导,基层所有领导都可以放下手中的工作于不顾,陪同在领导身边,陪领导视察、游玩、吃喝、娱乐。几个月前不曾发生过一次某大学5名校级领导陪同、接待一名仅仅挂着教育部考核组头衔的联络员的事吗?
相反,在不少时候群众想要见一见领导,反映诉求,可比登天还难。也正因为这样,一个假冒上级领导的电话,可能比成千上万名群众的要求和呼声还管用。如此,党群、政群、干群之间的关系能不疏远吗?政府的公信力、凝聚力、向心力如何能够增强?
近年来,因为“小事”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少,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地方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远了、感情淡了,群众对政府的怨言多了、对立面也扩大了,一旦稍有不慎,就会点燃群众的怨言和不满情绪。
假冒上级领导推销书籍确实是一件小事,一件不值得多谈的小事。但是,从这件小事中所反映的社会心态,却是一件大事、一个大问题,这值得我们好好思考。